热心网友

经济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经济的含义其实就是“成本”的含义,一位著名得经济学家曾说:学经济学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成本”两个字就可以了。

热心网友

「经济」一词在中文里原意为「经世济民」或有关「经世」的才能,它包含儒学特殊的经济观,就是将道德规范的约束视作社会组织原则。中国近代之所以用「经济」一词来指涉economy,与儒学将经济关系隶属于道德秩序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社会组织原则,即社会由独立自主的个人通过契约组成。在这种社会组织原则中,经济秩序与道德秩序的关系不那么密切。正是在这一时期,「经济」一词与道德脱离关系,获得了今天中文「经济」一词的含义。但当时中国正面临引进西方代议政治的失败以及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社会普遍的生计危机。这使得很多知识分子放弃自由主义社会组织原则,把社会看作由独立个人根据新道德规范组成;这是五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的思想史内部原因。在西方近现代政治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有两个例子最能反映文化对翻译的巨大影响。一个例子是将science译为「格致」,另一个则是将economy译为「经济」。「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用于指涉science,明确表示将西方意义下的认知纳入儒学修身八条目的轨道。「经济」一词的中文本意是经世之才干或经世济民,是儒生常用词汇,用它来指涉economy,同样刻划了把西方研究生计的经济学科如何道德化,成为儒学经世致用实践的一部分。然而,十分有趣的是,这两种译法在中国近代的命运完全不同。一九○一年清廷的新政掀起了中国社会第一次现代化高潮,在大规模引进西方制度前提下,很多重要的西方价值和观念开始与儒家道德划清界线,如「个人」、「权利」、「社会」、「公理」等词的普遍使用。正是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不再使用「格致」而改用「科学」来指称science。但是,「经济」这个词用法的变迁过程,却恰恰与「格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