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诸子百家,其各自学说之特点是什么?(简明扼要)。在其著作中,有什么名句?相较之下,哪家较为先进?
热心网友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从道出发,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无争于世,返璞归真,培养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蕴涵了许多理论生长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儒家: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提倡为了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整顿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们应该修身、齐家,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讲义和性善,格调比较高,所以他主张法先王,效法尧舜。同时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荀子兼王霸,开始由儒家向法家过渡,所以主张法后王,效法春秋五霸。主张人性本恶。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法家:中后期以韩非为代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子·五蠹》中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其实,正如《庄子·天下》和司马谈《六家要指》中所说,诸子百家都是“务为治者也”,只是各自所选择的途径不同,“各有所长,时有所用”罢了。其中,道家道德的主张最适用于休养生息即战乱平定后新秩序正在恢复的建国初期,儒家仁义的主张最适用于守成即新秩序恢复之后的发展时期,法家法治的主张最适用于救败即社会矛盾激化的危急时期和改朝换代的统一战争时期,在和平时期则为变法,在战争时期则转化而成为兵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较为先进。。
热心网友
太多了,说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