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总体世界是有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即“事实”、“价值”和“意义”。事实是我们可以观察和感觉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实在,如山川河泽、日月星辰、地震海啸、物质产品与社会事件等,既包括了自然的事实和事件,又包括了社会的事实和事件。价值是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所设计的对这些事实和事件的有用性进行评价的规范系统。意义则是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规范及其指导下的日常实践活动的总体反思,是对一个人或整个社会实践价值规范体系合理性的寻根究底的考问。 这三种要素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三类不同的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所构成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那些社会事实和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社会事实和事件的标准不是外在可观察特征,而是贯穿于其中的活动主体的价值要求。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核心。价值及价值实践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意义反思的材料。意义是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分水岭。 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划分相信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在概念上也为人们所熟知。但对于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相信会有许多问题提出来。事实上,也确实值得质疑。什么叫“总体性反思”?什么又叫“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人文世界的产品、组织、制度等又是些什么东西?先看“反思”这个词。“反思”在汉语里的意思我想就是“反过来思考”、“重新思考”,用俗话来说就是“回过头来想想”。英语里的“反思”(rethinking,reflecting,introspecting)和汉语里的意思差不多,也具有“重新”(re-)思考、“反过来”(re-)思考、“向内”(intro-)思考的意思。可见,中英语境中“反思”一词在用法上的关键特征是:一是适用于历史事件;二是对原有结论的怀疑;三是重新思考。建立在这样的关键特征之上,“总体性反思”即是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区别于对某些孤立的个别事件的反思。事实上,在实际的生活中,绝大部分反思都具有总体反思的性质。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可以将“总体性”作为“反思”一词用法的第四个特征。这样一来,“意义”及“人文世界”定义中最关键的要素??“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就是指对历史上我们所亲历的日常实践背后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重新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真诚的思考,检验其合理性程度,评价其实践效果,以建构未来更加合理的价值现范体系。这种价值合理性问题的追问就是意义问题的追问,这种问题的思考就是意义问题的思考,鼓励、支持、表达、确证这种思考的组织、制度、符号、隐喻、产品就是意义世界里的组织、制度、符号、隐喻和产品。 对于意义问题,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如人活着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挣钱?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很难有一个确定的和公认的答案,这是因为每个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验之中,总体性反思的背景不同。尽管如此,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加以思考,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程度与生活的清醒程度、坚定程度是成正比的。作为这种思考的结果,就出现了许多的产品,如表达相应主题的哲学、诗歌、绘画、音乐、文学、雕刻等等。由于意义问题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反复思考的问题,因此一些具有引导性的组织也就应运而生。宗教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从起源和实质上说,宗教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意义问题的追问而由一些已经对此问题有很好领悟的人所建立的,但是,这类组织一旦从一种民间机构跃升为拥有巨大权力的统治机构以后,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人文性质,蜕变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西方历史上的宗教腐败以及后来的宗教改革恐怕都是源于此。除了宗教组织以外,学校组织是许多社会组织之中具有意义追问、阐释、讨论和反思性质的机构。这可以从“教育”一词的起源看出来。无论是中文的“教育”还是英文、法文和德文的教育在起源上都关涉到人精神世界的内在“生成”(中文)或“转向”(英、法、德文)。从性质上说,这种内在精神世界的“生成”或“转向”所关注的都不是外在社会价值的获得,而是内在人生意义的获得。与宗教组织的历史境遇类似,学校组织在文明社会进化中也很快被个人和国家当成追逐利益的工具,学校的一些组织、制度、活动都按照某种价值体系的要求来加以设计,意义追问和反思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在许多学校荡然无存。此外,其他一些原本也可以进行意义追问和反思的场所与仪式如日常祭祀、庆祝、葬礼、宣誓等等或者被取消,或者越来越失去其人文性,成为种种例行公事。 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其结果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富裕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算是幸福的社会,我们所过的是一种整天忙碌但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权利但却从开始内心里就懒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没有合理依据的价值及价值生活是社会世界种种病态和荒谬的总根源。 意义问题不可能兑换为价值问题,意义需要的匮乏不可能由价值需要来弥补,人文世界的危机也不可能通过社会世界的重建得以解决。我们别无出路,必须重建人文世界。重建人文世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和使命,既需要热情、责任与真诚,也需要知识、理性和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说,还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共识和觉悟。在所有这些要素之中,我觉得最需要的是人文知识。热情和理性需要知识来启蒙,理性和智慧需要知识来培育,甚至一定程度的共识和觉悟也需要知识做基础。没有人文知识,或者说人文知识的匮乏,恐怕是导致重建人文世界的良好愿望频频落空的原因之一。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这种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有两种不同的水平或层次:一是感性的,一是理性的;或者说一是习俗的,一是理论的。感性的、习俗的人文知识是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这些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彼此之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但是,就是这些知识为我们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价值及其实践提供了暂时的依据,使他们觉得活有所值。理性的、理论的知识是我们通过专门的学习所获得的,学习历史、学习哲学、学习艺术、学习宗教、学习文学、学习科学等都可以获得这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人文知识。这种人文知识是由一些思想家们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所创造的。这种人文知识因为其系统性、理论性、深刻性而对人生真谛有更充分的揭示,因此也更能启发人们的自我反思,帮助他们臻达自我的人文境界。也正是借助于这两种人文知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才有可能提出、探索和回答他们所面临的意义问题。 源于人文世界的独特性,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比较起来有其独特的性质,这一点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第一,就知识的性质来说,自然知识是客观性的知识,社会知识是准客观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是非客观性或主观性的知识;第二,就知识的目的来说,自然知识的目的是描述性的,社会知识的目的是策略性的,人文知识的目的是反思性的;第三,就知识的进化方式来说,自然知识的进化是直线性的,社会知识的进化是阶段性的,人文知识的进化是螺旋性的;第四,就知识的适用范围而言,自然知识具有普适性,社会知识具有局域性,人文知识具有个体性;第五,就知识真理性的检验而言,自然知识诉诸于经验和逻辑的证实,社会知识诉诸于实践效果的证实,人文知识诉诸于个人和社会总体历史效果的证实;第六,就知识获得的途径而言,自然知识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社会知识依赖于实践和案例,人文知识则依赖于建立在总体实践和知识背景上的反思。由于这种区别,将自然科学的知识概念当成是所有知识的“范式”是错误的,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混淆在一起也没有凸显人文知识的特质。 知 识是人们理解、控制和改造世界的策略,这是人与动物在适应环境中一种最重要的差别。如果说劳动创造了历史,那么就应该看到劳动过程背后的相关知识;如果说今天无论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还是改造社会的实践取得了古代无法比拟的成就,那么也要归因于数百年上千年人类在知识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今天我们都在谈论经济转型乃至社会转型,驱动这种深刻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正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17世纪的格言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确证。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社会??一个各方面都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社会。曾经作为社会进步基点的暴力、人口、土地、资源、资金、权术等的作用都逐渐减小,或者与知识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知识成了通向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唯一道路。然而,在“知识社会”初露端倪的时代,我们却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是不完整、不牢固的、不和谐的。300多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驱动下,自然知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驾驭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社会知识如政治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等也取得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之极不协调的是,人文知识的进步却微乎其微。这一方面与人文知识本身进化的方式和速度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片面知识需求的结果。原因很简单,人文知识的学习无法直接满足社会和个体功利化或价值(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人文学科研究所获得的经费和自然科学以及一些大型社会研究所获得的经费根本就不成比例。人文学者的社会处境也根本不能和自然科学家及社会科学家相比。结果就是,伴随着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人文知识徘徊不前;伴随着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控制力越来越强,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和控制越来越弱。 面对这种人文世界的危机,我们应该拿出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勇气和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人文科学的研究,以庞大的教育体系为依托,彰显教育的人文性,改革和振兴人文教育,唤醒人们的人文需要、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使将来之中国在变得富裕的同时重新焕发出她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