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益母草的别名很多,《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就有35个以上,如月母草、旋 风草、四棱草、地落艾、小暑草、益母艾、野天麻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 有一段解释益母草别名的文字:“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 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 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 益母草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益母艾、山生麻等,多生于山坡、草地,旷野,荒地、路边、田边和村边,尤以向阳处较多。近年来,本所成功开发并推广。 鲜嫩的益母草可炒食、做汤,营养丰富。益母草药用全草,微辛、苦,微温,气香;种子辛、甘、微温。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净,腹痛,慢性肾炎,百日咳等。 一、形态特征 益母草植株直立,株高达200厘米,茎方形,有4钝棱,多分枝,有倒向白色糙毛,下部无毛,叶片对生,叶变化较大,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在花期脱落,卵形至近圆形,掌状3裂,中裂片菱形,3小裂,两侧裂片1-2小裂,长2-12厘米,宽2-8厘米;茎中部的叶菱形,较小,2回或3回深裂,常分裂成3个或偶有多个原状形的裂片;花序上的片线形或披针形,叶面绿色,有糙毛,叫背淡绿色,被茸毛和腺点,下部叶具长柄,长0。5-2厘米,向上叶炳渐短以致无柄。轮伞状花序腋生,具花8-15朵,花粉红色至紫红色,二唇形,长12-13毫米,被微茸毛,有明显的纵脉,裂片宽三角形,冠简内面有不明显的毛环,上唇全缘,外面被毛,下唇3裂,中裂片倒心形,边缘膜质,基部缢缩,里而有鳞状毛,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基部弯曲,外伸,有细毛,花萼管理状钟形,长6-8毫米,5齿,前2齿靠合,齿端刺尖,雄蕊4枚,前1对较长,花约2室,花柱先端2裂。小坚果长园形,长约2。5毫米,顶端截平,基部楔形,淡喝色。四季均可开花,但以夏、秋季开花结实较好,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益母草为喜光植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也较耐阴,但花期必须具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籽粒才能发育良好。益母草生长室温为22-30℃,15℃以下生长缓慢,0℃以下植株会受冻害,但在35℃以上植株仍生长良好。益母草喜潮湿的生长环境,适应性强,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依然生长良好,但食用品质较差。因此选择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土壤种植,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 三、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及栽培方式益母草适宜温暖的季节栽培,在广州地区播种期为3-10月,但冬季、早春在适当保温的条件下仍可生产。益母草常以种子露地直播,其生长长期较短,育苗移植易导致口感和风味变差。在南方高温多雨季节,覆盖遮阳网和搭建防雨棚可获取高产。 2.品种食用益母草以植株花瓣的颜色可分为两个种类:一种为红花益母草,较为常见,栽培较广;另一种是白花益母草,为益母草的变种,花瓣白色,茎基部绯紫红色,其功效和用途与红花益母草相同。 3。整地播种整地时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或速效复合肥作基肥,耙匀起畦。一般亩(1亩=1/15公顷,下同)用种量1。25-1。5公斤,多采用撒播。插种后覆盖细土或黑色遮阳网,防止风雨冲刷导致种子流失。浇水保湿,5天后种子发芽即可揭去黑色遮阳网。 4。田间管理益母草植株生长期较短,生长迅速,施足基肥是其稳产、比质的前提。因此生长期宜施用速效肥。当植株具2-3片时应视情况追肥1次,10天以后可在追1次肥,一船至采收需追肥2-3次。益母草具有较强的抗性,生长期极少有病虫害发生。 5。适时采收益母草播种后25-30天即可采收嫩株,产品长约20-30厘米,一般是-次性采收。采收要适时,过迟采收植株纤维化加重,影响风味及口感。整株拔起,去掉根系,清冼余泥及残叶,包装后即可上市。采收老株的宜在植株开花前进行。益母草产量轻高,鲜菜亩产一般可达1500公斤。药用全草、种子。夏季采集,鲜用或晒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