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花,岂能轻易凋谢?■ 本刊记者 李 蒙标题:大学生自杀调查导语:自杀,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近日,本刊记者调查了今年北京高校多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并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话题,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的见解发人深思…… 大学生自杀,越来越沉重的话题今年4月22日下午4时,一名北大中文系二年级女生面无表情地站在理科2号楼的9层天台上。因为平时经常有人到天台欣赏风景,一位在走廊上看到她的同学并没在意。但当他从9层乘电梯到1层,刚一出电梯门,就看到这名女生已躺在天井地上。他们几乎是同时下来的,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坠落了。同班同学们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下午1时左右,当时未发现她有任何异样。但事后回想,两天前,她曾向较亲密的女同学提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有失眠、唉声叹气等征兆,只是都没引起大家的注意。半个多月之后,5月13日,北大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张金金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2001年入学,因为精神抑郁曾休学一年。她患有甲亢,这影响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下降又加重了抑郁。她自杀前和妈妈发生争吵,她想回学校,而她的妈妈却给她买好了回宜昌老家的机票,并强行把她拉到机场。她的同学事后回忆说,“她是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和父母缺乏沟通,对父母态度很粗暴,经常看到她摔掉父母打过来的电话。”又过了两个多月,7月25日晚8时,北大33号宿舍楼,一名02级心理系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跳楼身亡。第二天上午,33号宿舍楼东侧的地面上,仍留着警方在地上画的死者坠地后的形状,旁边还留有一只沾着血迹的拖鞋。从地上画的线条,可以推断出死者为侧身落地,四肢紧缩。在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接二连三发生自杀事件,难怪有人好奇地问:北大怎么了?其实并不仅仅是北大, 2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科研楼上,20岁的小彭高喊了一句“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然后纵身跳下。6月4日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生从学生公寓4楼跳下身亡。21日,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窗户跳楼自杀。8月26日清晨5时许,中国地质大学一名大三女生从知春路锦秋花园小区23楼坠亡……今年2到9月,北京高校自杀的大学生已有14人,去年全年自杀的大学生为15人。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宏教授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就显示说,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底,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偶尔有过自杀念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说,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最集中、个人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我国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心理压力普遍加大,整体自杀率急剧上升。同10年前相比,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是高校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

热心网友

自杀通常是15岁到34岁人群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对于年轻人来说,离开家去上大学是生活中的重大转变,比如离家带来的孤独感、担心上学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与室友或其他人发生矛盾、担心成绩不理想害怕失败、对学校课程安排不满意、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如果学生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应对能力就会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使学生产生自杀的想法。  心理压力超过应对能力是有征兆的,如果这种表现存在越多且持续时间越长,就表示越需要帮助。老师、同学等都应该注意身边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心理危机的表现包括:直接表露自己处在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感中;易激惹,过分依赖,有持续不断的悲伤和焦虑,常常流泪;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行为紊乱或古怪;睡眠、饮食、体重明显增减,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等。  在我国的多数大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提高早期识别与处理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及预防处理自杀行为的发生方面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培训,也需要从外界获得技术支持来培训专业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