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患者翁文辉在哈医大二院住院67天,花费550万元.从翁文辉的天价医疗费可以看出,大医院成了逐利的机器.但患者却不得不去"挨宰",这到底是谁的原因造成的呢?

热心网友

一、 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对于公有制医院,目前国家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创收。为了保证盈利,医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这迫使医生想方设法增加诊疗的项目、次数,以期获得较好的收益。实行药品招标后,临床用药档次普遍提高,廉价药品被冷落。药品和设备销售中各种明折暗扣,促使高价药、滥用药、超标用药十分普遍。另外,医院为增加竞争力和医疗收入,设备不断更新,且周期...

热心网友

一、 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对于公有制医院,目前国家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创收。为了保证盈利,医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这迫使医生想方设法增加诊疗的项目、次数,以期获得较好的收益。实行药品招标后,临床用药档次普遍提高,廉价药品被冷落。药品和设备销售中各种明折暗扣,促使高价药、滥用药、超标用药十分普遍。另外,医院为增加竞争力和医疗收入,设备不断更新,且周期短,高消费设备替代便宜的常规设备,为早日收回成本,医院鼓励、迫使医生多开检查单。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所谓的“大处方”、“大检查”。由于医院的趋利行为助长很多过度医疗,医患之间因此充满了猜疑、不信任,因药费、疗效、服务等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层出不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与托付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对立关系。二、法律意义下医生的过度自我保护现在我国的医疗事故条例实行“举证倒置”,就是说当发生医疗事故,患者状告医生的时候,不必由患者出示医生有罪的证据,而要求医生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否则即判定医生有罪。于是,医生为了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便会要求患者做所谓的全面检查,使自己的诊断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据。也就是说,为了自保,无论是检查还是开药,医生可能会倾向于保险第一。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扩大检查范围,造成过度医疗

热心网友

过度医疗 有多少可以避免《家庭医药》2005年11月号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广大农村人口、城市弱势群体看病难、看不起病;另一个就是过度医疗,大处方、大检查、药物滥用和手术滥用的盛行。 过度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医疗的“过度”,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诊疗活动消费。 这些原本不必要的检查、治疗,使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痛带给自身、带给家庭的不幸,...

热心网友

过度医疗 有多少可以避免《家庭医药》2005年11月号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广大农村人口、城市弱势群体看病难、看不起病;另一个就是过度医疗,大处方、大检查、药物滥用和手术滥用的盛行。 过度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医疗的“过度”,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诊疗活动消费。 这些原本不必要的检查、治疗,使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痛带给自身、带给家庭的不幸,还要承受这种极不合理的医疗高消费带来的经济上的重压,以及过度检查、用药、手术带来的“额外”伤害! 为此,我们有必要让广大读者看清过度医疗的现状和它产生的原因,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为您分析怎样减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过度医疗,少花钱、少受痛苦,科学地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张 宇 指导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 刘士敬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李启富 河北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 赵泽贞 ■ 过度医疗之害 一个普通的感冒,给你开最好最贵的抗生素;碰伤一下头给你来个CT、磁共振检查;本可以顺产的孕妇却建议你进行剖腹产;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要收入院治疗;在已经失去治疗时机的晚期癌症患者身上进行费用昂贵的手术、化疗…… 这些现象,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或亲身经历过。过度医疗并非只是浪费医疗资源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它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该做的检查做了,如果是无创的,仅仅是多花了一些钱;如果是有创的,还要再承担肉体上的痛苦。不该用的药用了,就可能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脏器损害、成瘾依赖,甚至致残、致死等。 据调查,我国医疗市场每年消费4800亿元,并且保持着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这个宏观数据背后,隐含着人们对拥有健康的期盼。然而,表面上看每年都有巨额资金用于医疗支出,医疗事业似乎是欣欣向荣,而大多数患者,却得不到最好、最合理的治疗。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用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老百姓却离合理的医疗保障越来越远。 ■ 过度医疗,谁之“过”? 作为当前医疗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过度医疗是多方面的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医生、医院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既有卫生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一、 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 对于公有制医院,目前国家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创收。为了保证盈利,医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这迫使医生想方设法增加诊疗的项目、次数,以期获得较好的收益。实行药品招标后,临床用药档次普遍提高,廉价药品被冷落。药品和设备销售中各种明折暗扣,促使高价药、滥用药、超标用药十分普遍。 另外,医院为增加竞争力和医疗收入,设备不断更新,且周期短,高消费设备替代便宜的常规设备,为早日收回成本,医院鼓励、迫使医生多开检查单。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所谓的“大处方”、“大检查”。 由于医院的趋利行为助长很多过度医疗,医患之间因此充满了猜疑、不信任,因药费、疗效、服务等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层出不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与托付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对立关系。二、法律意义下医生的过度自我保护 现在我国的医疗事故条例实行“举证倒置”,就是说当发生医疗事故,患者状告医生的时候,不必由患者出示医生有罪的证据,而要求医生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否则即判定医生有罪。 于是,医生为了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便会要求患者做所谓的全面检查,使自己的诊断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据。也就是说,为了自保,无论是检查还是开药,医生可能会倾向于保险第一。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扩大检查范围,造成过度医疗。三、过度医疗难以界定 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加上由于人类尚未完全征服疾病,医学和医生有时在疾病面前也不是强势,为了患者的利益,有时医生也不得不采取一些“大包围”的诊疗手段。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须的、哪些是多余的,用药的选择如何,基本上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化指标。这也是过度医疗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四、患者对疾病治疗目标、期望值不科学 由于普通百姓缺乏医学知识,不理解某些疾病在目前无法根治,不知道某些检查本身也是有害的,甚至不知道治疗目标在哪里,盲目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急于求成,要求医生用好药,做各种检查。也有患者基于自己想当然的判断、听信广告或者道听途说,不惜巨额花费自行买药来吃。最后不但没治好病,花了冤枉钱,反而可能伤了身体。这些,恰恰都助长了过度医疗之风。 ■ 可以避免的“过度医疗”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对制度的完善无能为力,我们也无法从专业角度判定医生的检查治疗行为是不是属于过度医疗。但是,就像在上面谈到的,临床上很多过度医疗都是由于患者或家属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从典型案例入手,为您剖析哪些过度医疗,是“我们自己的错”。 现象一:追求“根治”引发过度医疗 很多人认为,治病求“断根”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控制症状是“治标不治本”。只要是天天吃药,就是病没治好。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四处求医问药,不惜花光多年的积蓄,浪费了很多金钱以及人力,甚至掉入了虚假医疗广告的陷阱,属于典型的自身过度医疗。 典型案例:老王在今年的单位体检中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在当地医院看病后,医生为老王开了降糖药,叮嘱他要长期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血糖。老王不解:那我这病是断不了根了?这辈子就离不开药了?不管医生怎样解释,老王坚持认为只有“断根”才是真正治病,断不了根就是治不好病,就是庸医。 于是,老王多方打听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不管是道听途说的偏方,还是报纸电视上的广告,统统买来试。可是一年过去了,医药费花了一两万,血糖却越来越高…… 专家剖析:要让大家接受正确的观点,首先要确定什么叫“根治”。从严格的意义来讲,“根治”是指一次治疗后不再发病。其实,能一次治疗不再发病的疾病并不多(只有那些能获得永久性免疫的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某些经正规用抗生素治疗获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一些经手术治疗摘除病灶后不再发生的疾病如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才可称得上“根治”)。如感冒治愈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而发病,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见病;再如子宫肌瘤、胃溃疡就是手术切除后也有可能再次发病。 就糖尿病来说,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有些人患糖尿病后,盲目迷信一些所谓“祖传秘方”、“专治糖尿病”、“糖尿病可以根治,服药几月包好”等广告宣传,结果落得人财两空。其实,虽然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完全控制。有部分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必服药,仅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即使病情较重者,只要坚持正确的、长期的治疗,同样可以长寿。 《家庭医药》提醒:就当前的医疗技术而言,确实还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无法根治。但无法根治并不代表无法治疗,只要能够控制疾病的发作、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疗就是有效的。总之,完全没有必要为求一个不切实际的“根治”而掉入过度医疗的误区。 现象二:过分“大方”导致的过度医疗 在“手头”越来越宽裕的情况下,人们对治病也越来越“大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当前医疗改革中依然享受着公费医疗或者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由于看病不花自己的钱或者很少花自己的钱,一旦有错误的医疗消费观念,在看病的过程中就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过度大方”进而导致“过度医疗”。 典型案例:小丽的妈妈患有老慢支,每年都会发作几次。每次听到母亲的咳嗽和喘息声,小丽都非常心疼。这几年家里经济情况好了,母亲的病一发作小丽都会带她去医院住院治疗,并要求主治医生用最好的药,抗生素点名要100元以上一支的。为了防患于未然,她每次都要求医生为母亲做一个全身检查,什么CT、磁共振一样都不能少。 然而,时间一长,小丽妈妈发作时的感染却越来越难以控制,有时一连换好几种药都不奏效。最后,老太太发展到右心衰竭,生活不能自理,度日如年。小丽不理解,难道好药、贵药反而用错了吗? 专家剖析:贵药=好药=好疗效,这是民间一直存在的误区。其实,药价的高低,不是根据药物对某一疾病的疗效而定,而是根据其原料成本、工艺过程、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的。能够最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副作用最小,不导致药源性疾病,价格适中的药才是好药。如螺旋霉素的售价,约等于红霉素的几倍,而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仅是红霉素的1/32。目前较贵的抗生素都具有很广的抗菌谱,因此对不明病原菌的感染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问病情一概用“好药”,反而会因为它们的“广谱”引起体内细菌耐药,甚至引起菌群失调。小丽的母亲就是因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感染也就越来越难以控制了。 同时,任何有创的或无创的检查都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如CT检查、拍片、透视中所用的X线对人体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是必需,过度检查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做了太多检查难免会出现一些“疑似”异常的结果,患者可能因此背上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反而危害健康。 《家庭医药》提醒:就医并不同于普通的消费,不能简单地用价格来衡量诊疗质量的高低。因此,也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医疗高消费。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贵”的诊疗项目。 现象三:受虚假医疗广告误导催生过度医疗 很多患者因为医药知识的匮乏,容易轻信一些媒体上刊登(播发)的所谓医药广告。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轻信能让大小三阳迅速转阴的虚假广告,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大小三阳没有变化,人却被弄得倾家荡产。有的根本就不是大小三阳,被骗子给扣上“乙肝病人”的帽子,于是到处求医购药,被骗得两手空空。有的接受了错误信息的误导,自以为“久病成良医”,自己为治病设计出一套方案,指挥医生的医疗行为,动不动就要到医院化验检查,指名道姓要求使用什么药物。 典型案例:小钟在高考体检时被查出乙肝小三阳,乙肝病毒DNA定量是阴性,医生说不用吃药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饮食,定期复查就行了。但一想到自己体内还有可怕的乙肝病毒存在,一想到以后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小钟就坐立不安。于是他留意报纸、电视上的广告,看到有什么“大小三阳包转阴”的“药品”就不惜花重金买来吃,频繁到各大医院复查两对半、DNA、B超等,光检查费就花了上千元。后来,又从一个“老草医”那里抓来几大包不知名的草药,吃了几天,突然出现全身黄疸,像个“金娃娃”似的。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吃出了药源性肝损害…… 专家剖析:乙肝的治疗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容易接受来自广告或道听途说的误导所致。 乙肝患者一旦得病,心中恐惧,四处奔波,急于治愈。由于对肝病的认识几乎为零,容易盲目听信广告宣传,使用广告推荐的药物。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便医生好言相劝,认为暂时可以采取医学观察,不必用药,患者却认为这是医生水平不高,一定有好药可以“转阴”,这也正中了一些不讲医德的医疗人员的“下怀”,为其开出这样那样的药物。然而乙肝患者机体尚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对于这些治疗不产生应答,用药实际就是一种浪费。 辅助检查同样如此。不少患者长年累月接受着一些额外的、不必经常进行的化验检查。而一般来说,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特殊的抗病毒治疗,就没有必要频繁检查肝炎病毒指标和病毒变异指标。目前各地兴起和大肆炒作的乙肝病毒DNA检测,实际上误导了广大患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混乱。还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每隔1~2月就做1次B超检查,其实这么短的时间内,肝脏组织不会发生多大变化。 另外,我国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正在以每年3%~4.5%的速度增长。使用中药治疗乙肝是我国特色之一(编者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中药能治愈乙肝),但中药也有副作用,临床上常用的一些中药,如川楝子、山豆根、虎杖、土茯苓等等,长期使用都有一定的肝毒性作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乙肝患者在盲目使用中药复方后,病情加重,甚至于恶化的事例。 《家庭医药》提醒:我们不能指望非法医疗广告的发布者能够自律,但我们可以选择从正规的媒体上获得自己所需的医学知识,提高自己辨别虚假医疗广告的能力。 现象四:“孝道”助长过度医疗 “只要是给爸爸治病,花再多的钱,我们做儿女的都心甘情愿。就是觉得父母把我们养大那么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像父亲那个病虽然我们也知道治也没什么用,但总算是尽了做子女的一份心,将来自己心里也好受些呀。”这是一位病人家属的话,这番话,既让我们敬佩其孝心,又为其无奈和无知感到同情,对其助长过度医疗感到可悲。 典型案例:记者在医院曾经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入院后被查出患有胃癌,医生为老人进行剖腹探察,发现老人的肿瘤已经在腹腔广泛转移,已经没有手术的价值。但是,老人的家属却坚决要求手术、化疗,所有治疗肿瘤的手段都要上,一样也不能少。最后老人接受了手术和化疗,不到两个月时间,人全变了形,身体被活活拖垮,离开了人世。 专家剖析:目前在癌症的所有医疗手段中,手术仍占主导地位。但有的晚期癌症患者癌细胞已多处扩散,此时根本无法手术,如果强行手术则对患者有害无益;有的患者反复化疗,造成白细胞降低,身体虚弱,此时再次化疗只会增加痛苦,加速死亡;有的放化疗过度引起的后遗症治疗起来相当困难,使患者本人痛苦万分。 与上面的例子相对应的,另有一位70岁的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及探查结果与那位老人极相似,不同的是,家属选择了关闭切口,采用姑息治疗。此后积极支持及配合医生治疗,以镇静平和的态度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抚,使患者树立了足够的信心与疾病抗争,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医生给予适量的化疗药物,加上中药、免疫制剂、营养支持、对症处理、适当运动等综合性措施,病情好转,食欲及体重渐增,两个月后出院回家疗养。至今已存活两年,精神及体貌如同常人。 现在,在对癌症特别是晚期癌症的治疗上,越来越多的医生强调“姑息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姑息治疗”下的定义是:对那些给予系统的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病人,给予积极的症状治疗和生活护理,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结合心理和精神等给予全面的支持和治疗,尽可能帮助病人享受有活力的生活,使他们在有尊严,基本无痛苦的条件下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历程。 《家庭医药》提醒:癌症的治疗是非常复杂的,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病程、病种、病位、细胞类型、恶性程度、年龄、体质等全面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上两名患者病情虽然相似,但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前者人财两空,成了过度治疗的牺牲品。后者治疗适度,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 编后:过度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复杂,消除这种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那么,在这种现象还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平时还是应该多学习医疗卫生常识,对疾病的治疗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心理预期,患病时注意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一句话,那些因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过度医疗,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