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班主任在上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中第八课认识论部分了,我想问问各位朋友有没有关于认识论的资料呀??我举个资料的例子吧!比如:(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热心网友

1992-2004高考政治认识论部分之单项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   1. (97•全国)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近,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2. (96•全国)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分析: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3. (98•全国)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4. (98•全国)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5. (2001•广东)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了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到氧而燃烧,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6.小灵、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8.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分析:这是在2001年新出现的组合题。题目设计的意图有四点: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否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二是考查考生面对同一事实,能否从不同角度运用哲学原理全面认识事物;三是在选项层层深入时,考生是否具备思维的层次;四是考查考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显然,这类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着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其立意、情景、设问角度都比较科学、可信、新颖和灵活,对考生的能力也就较高。   解决这类题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背景材料,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全面理解背景材料是前提,而认真把握设问角度则是解题的关键。   第5题问小灵、小敏为什么能取火成功。这里的重点在于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即“想”、“做”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小灵、小敏在迷路时,不是惊慌,而是开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动手实践,终获火种而脱险。这正是因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故选B。A项和D项不是取火成功的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所以不选,而C项与题干无直接联系,也不能选。   第6题是从上题“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引申了出来的,问他们处理了什么关系。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取火”时,显然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了规律,从而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应选C。   第7题就设问“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怎么样做?”而言,显然是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客观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他们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难题,能学以致用。所以应选A。   题8在设计了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知识的情景后,进一步设问:怎么样才能掌握和运用这些必要的知识呢?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思路。B项“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C项“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和D项“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与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取火成功是因为把握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火产生的原理。因而应选A。   9. (96•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④   分析: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题肢是此“果”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为什么能够“兴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10.(2003•广西)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正确意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分析:意识的反作用的含义告诉我们,意识只能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外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所以单纯的意识是不能直接引起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改变的,所以④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是C。   11.(2003•江苏广东)“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A否定了间接经验的作用,是错误的;B不符合题意;认识依赖于实践,所以C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答案是D。   12.(2003•江苏广东)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分析:AB明显的错误,C似是而非,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正确答案是D。   13.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14.(2004·江苏)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分析:这句名言中“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的是真理要经得起时间检验,故选B;A、C两项明显能够排除,D项有一定迷惑性,但D项不是这句名言所指向的。   15.(2004·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相对简单,虽然理解古文要求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是前面的语言的导向十分明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然后分析各个选项:③是明显的错误,事事亲历亲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所以把包含③的排除,这样就只剩下A和D。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但是题目这里强调的是来源问题,所以④要排除。正确答案是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