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有提到呀!
热心网友
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弗里·戴森1959年,就提出“戴森球”的说法,即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对能量的需求十分惊人,那么他们可能用一个行星系中其他行星制成一个包围中心恒星的壳,充分利用绝大部分的光子。“戴森球”会发出巨大的红外辐射,使星球的外观发出非常多的红外线。已发现32颗类日恒星戴森的观点在当时听起来十分有趣,有人甚至认为关于“戴森球”的想法纯粹是异想天开。但自从天文学家对类日恒星进行研究之后,就发现,它们的确发散出很多的红外辐射。红外线激光是银河系中发送信号或是设立信号灯的首选途径。研究者说,原因就在于这种光可以穿透阻碍可视光的星际尘埃。
热心网友
戴森球Dyson sphere一种假想的、由先进文明用人造材料创建的围绕一颗恒星的球壳。 英国出生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59年提出,局限在太阳系这类单一行星系中的智能物种,最终将因种群的膨胀而重新安排行星提供的原材料,以建造一个环绕母恒星的空心球。这个空心球不是刚性结构,而是由大量独立的‘太空城’组成,每个太空城在自己的轨道上绕母恒星运动。 建造这种人工栖息地的要求是,每个太空城应该放在离母恒星最适合居民生息的距离上;为文明的发展提供最大可用面积和收集母恒星发射的几乎全部电磁辐射能量。这将使该恒星对普通光学望远镜来说是不可见的;但文明物种利用过的能量将以红外辐射形式重新发射出去(见热力学第二定律)。 戴森曾经建议搜寻可能是先进外星文明居留地的‘红外星’。(迄今)还没有找到存在戴森球的天文学证据,但戴森球思想却已经被好些科幻作家大加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