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苏州园林》和《白毛女》快呀!!!!!
热心网友
《苏州园林》序--------------------------------------------------------------------------------作者:叶圣陶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1979年2月6日作 选自《叶圣陶散文乙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 白毛女》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现将他送回家里。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赵大叔在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卖女儿的心事,痛苦万分。终于在喜儿入睡了之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我死也要死到你黄家的大门口去!"就这样含恨惨死。 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赵大叔看见了杨白劳手中的那张卖身契,才知道了杨白劳自杀的原因。正在这时狗腿子穆仁智带着打手们来硬把喜儿抢走。 喜儿在黄家受尽了种种虐待,并遭受了地主黄世仁的侮辱。喜儿决定上吊自杀,被好心的佣人张二婶救了下来,并鼓励她活下来为杨家报仇。 穆仁智找王大春逼债被王大春和关大锁痛打了一顿,王大春在赵大叔的指引下投奔红军去了。数月后,地主黄世仁要娶亲,黄世仁母子策划把不服管教、声言要报仇的喜儿转卖给妓院,幸亏有张二婶的帮助,使喜儿逃出了黄家。黄世仁和穆仁智连夜追赶喜儿,在一条河边发现了喜儿的一只鞋,他们断定喜儿是投河自尽了,于是喜儿才逃出了虎口。 三年过去了,全村的人都以为喜儿死了,可是喜儿并没有死,她逃进了深山老林,用野菜、树皮和庙里的供品充饥,生活的煎熬使得她的头发都变白了,她被村里的人传说成鬼,叫她"白毛仙姑"。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战,深入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当年投奔八路军的王大春也跟随队伍回到了家乡,领导穷苦的乡亲们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但是,地主黄世仁借"白毛仙姑"造谣惑众。为了揭穿黄世仁的阴谋,大春决定查明事实真相,于是,夜晚与大锁藏在奶奶庙内,适逢变成"白毛女"的喜儿又到奶奶庙来取供品,发现有人慌忙夺路逃走,大春和大锁紧追到山洞,才发现这个"白毛仙姑"原来是活着的喜儿。 当乡亲们看到了被地主迫害成"白毛女"的喜儿以后,群情激愤,纷纷控诉黄世仁的滔天罪行,这个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终于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严厉的审判。。
热心网友
《苏州园林》序--------------------------------------------------------------------------------作者:叶圣陶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1979年2月6日作 选自《叶圣陶散文乙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 白毛女》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现将他送回家里。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赵大叔在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卖女儿的心事,痛苦万分。终于在喜儿入睡了之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我死也要死到你黄家的大门口去!"就这样含恨惨死。 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赵大叔看见了杨白劳手中的那张卖身契,才知道了杨白劳自杀的原因。正在这时狗腿子穆仁智带着打手们来硬把喜儿抢走。 喜儿在黄家受尽了种种虐待,并遭受了地主黄世仁的侮辱。喜儿决定上吊自杀,被好心的佣人张二婶救了下来,并鼓励她活下来为杨家报仇。 穆仁智找王大春逼债被王大春和关大锁痛打了一顿,王大春在赵大叔的指引下投奔红军去了。数月后,地主黄世仁要娶亲,黄世仁母子策划把不服管教、声言要报仇的喜儿转卖给妓院,幸亏有张二婶的帮助,使喜儿逃出了黄家。黄世仁和穆仁智连夜追赶喜儿,在一条河边发现了喜儿的一只鞋,他们断定喜儿是投河自尽了,于是喜儿才逃出了虎口。 三年过去了,全村的人都以为喜儿死了,可是喜儿并没有死,她逃进了深山老林,用野菜、树皮和庙里的供品充饥,生活的煎熬使得她的头发都变白了,她被村里的人传说成鬼,叫她"白毛仙姑"。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战,深入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当年投奔八路军的王大春也跟随队伍回到了家乡,领导穷苦的乡亲们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但是,地主黄世仁借"白毛仙姑"造谣惑众。为了揭穿黄世仁的阴谋,大春决定查明事实真相,于是,夜晚与大锁藏在奶奶庙内,适逢变成"白毛女"的喜儿又到奶奶庙来取供品,发现有人慌忙夺路逃走,大春和大锁紧追到山洞,才发现这个"白毛仙姑"原来是活着的喜儿。 当乡亲们看到了被地主迫害成"白毛女"的喜儿以后,群情激愤,纷纷控诉黄世仁的滔天罪行,这个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终于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严厉的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