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刘天华的详细资料
热心网友
刘天华(1895~1932) 原名寿椿,祖籍南沙。早年就读于江阴翰墨林小学。宣统元年(1909年)入常州府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闭,辍学归家,加入当地青年团体,参加反清活动。刘天华从小就爱听和尚、道士吹奏乐曲。在常州府中学求学时参加校内军乐队,学习吹奏军笛、军号。民国元年(1912年)随兄刘半农到上海入开明剧社乐队,学习各种西洋乐器,尤爱铜管,常习至深夜。民国3年,开明剧社解散,即回故乡到华墅华澄小学任教。翌年春,贫病交加,失业,又遭父丧,便每日拉奏二胡,表达内心忧愤,逐渐形成《病中吟》旋律初稿。同年秋,受聘于常州母校,任音乐教员。他组织学生成立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悉心辅导。授课之余,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先后向顾山著名二胡高手周少梅学习二胡,向崇明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习琵琶,又去河南学习古琴。民国10年暑假,回到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研讨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开始讲授他创作的《病中吟》、《月夜》、和模拟曲《空山鸟语》。次年,应北大附设音乐研究会之聘到北京任教。同年秋,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音乐传习所后为琵琶导师,并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任教。民国15年,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兼教。他高度评价我国民族音乐,曾说:“声音之纯正与精微,举世当推吾国音乐第一。他日西方乐师,必来吾国研究。吾人从事国乐者,毋自馁也!”他把二胡、琵琶纳入高等音乐院校器乐教学之中,编写二胡练习曲47首和琵琶练习曲15首,开拓了民族器乐的教学体系。民国12年起,他从师俄籍名家托若夫学习小提琴,直到罹病去世从未间断。 刘天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立志改进我国民族音乐。他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和北京文兴斋乐器店老乐工合作,设计制造新型的二胡,并将传自南北朝的四相八品琵琶进行改革,设计制作六相十二品的十二平均律琵琶,采用活动品位装置,既可按传统音律演奏,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为后来二胡琵琶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民国16年,他与友人成立“国乐改进社”。翌年,该社创办《音乐杂志》,他任主编。 刘天华创作二胡和琵琶乐曲,主张“一方面采用东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光明行》和琵琶曲《歌舞行》等,开创了二胡、琵琶乐曲的新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气派,一扫某些外国人说中国民族音乐皆萎靡不振之陈见。 民国18年,梅兰芳偕同琴师到他家里操琴演唱,刘听写了十出皮簧戏和八出南北曲的曲谱,印行《梅兰芳曲调》,开创了用五线谱整理记录戏剧音乐的先河,为梅兰芳赴美演出传播我国戏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刘天华还主张“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筹办暑期音乐学校,传授二胡演奏技巧。还在北京开设“乐友社”,经售乐器和乐谱。 刘天华演奏二胡、琵琶的高超技艺,受到人们的赞誉。民国19年冬,他在名流汇集的北平饭店大厅演奏二胡,一曲奏毕,会场倾倒,掌声雷鸣。有位外宾说:“这确实是没有语言文字的世界语,是心的语言。” 民国21年春末夏初,刘天华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到天桥一带去搜集说书人、卖唱者的锣鼓点,整理编谱,日夜不休,不幸染上猩红热。6月8日凌晨,溘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