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看了又看>>里长喝锅巴汤,它是怎么做的呀?

热心网友

口蘑锅巴汤 主料:口蘑、鸡腿菇辅料:锅巴、玉兰片、青豆、培根、番茄、西兰花调料:鸡精、盐、香油、料酒、姜末、葱丝、食用油做法:1、坐锅点火后倒油,下葱丝炒出香味,下培根略炒,再下玉兰片、口蘑、鸡腿菇,放盐和料酒,下青豆,添一点水,鸡精,加盖煮开后下番茄块再煮片刻;2、坐锅点火倒油,油热至7成,下锅巴炸脆捞出装盘;3、待煮的菜开锅,点香油出锅,倒在炸好的锅巴上即可。特点:此菜上桌时“吱吱”做响,极有趣味,且味道鲜美。 豆腐锅巴汤 用 料 豆腐锅巴(黄色者为佳)30~60克,豆腐皮1张,鸡蛋1个,白糖适量。 制 法 上物加水适量,共煮。 用 法 每日1碗,早晨空腹饮服。 注 释 豆腐锅巴,是腐浆在锅底结成的焦巴,也叫浆巴、锅炙。《药性考》中曰:“开胃、消积、逐瘀”。《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治淋浊补血”。豆腐皮也叫豆腐衣,性味甘淡平,有清肺热、止咳、消痰、养胃、滑胎、解毒之功效。。

热心网友

原名“锅巴汤”,是吴中一道素享盛誉、历史悠久的佳肴珍馔。上席时将虾仁、沙司卤汁倒入锅巴碗内,但闻“吱嚓”之声突然响起,因此而得又一美名——“平地一声雷”。“天下第一菜”用大米饭锅巴、鲜虾仁为原料,配上各种调料,烹调、脆炸而成,色呈枣红,甜酸可口,虾仁滑嫩,锅巴松脆,营养丰富,每每在餐桌上获得一片喝采和赞誉。“天下第一菜”,名水虚传。不信,请来吴中尝一尝。Story;徐籀做官 一天,已经退隐回昆山的阁老顾鼎臣,到光福潭东看自己的寿坟,寿坟按他的要求做得很好,心里蛮高兴,逗留的时间长了一点,到他想着要回去时,已是傍晚时分。他从潭东坐船,经过太湖到光福,再从光福到塘门桥,再沿太湖到小横山,已是半夜辰光,肚里空空,上岸想找一家人家弄点吃的。 到岸上,朝四面一看,整个村庄只有一家人家亮着灯光。于是几个人敲门进去。原来是一做豆腐的人家,夫妻俩正在做豆腐。一问,主人姓徐名籀。这时顾鼎臣肚皮实在饿了,顾不了许多,对徐籀说,“我们半夜路过此地,肚子饿了想弄点吃的,不知方便不方便。” 徐籀看说话的人,气度不凡,一脸的大麻子。心里在想,莫非此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顾大麻子,顾鼎臣吧。对方一说,满口答应,“有,有,有。”徐籀在那里吹,他妻子在一旁发急,现在是半夜三更,哪里去弄啥吃的?她晓得徐籀说一不二的脾气,没办法只得到灶间弄吃的。不一会摆出三样吃的来。 “农户人家,一时之间也拿不出什么好吃的,就这三样东西,给大家充充饥吧。” 徐籀说。顾阁老有一个习惯,吃东西之前先要问菜名,徐籀看着台上的菜脱口而出,“这是八宝铲刀汤(锅巴汤)、这是红嘴绿樱果(炒菠菜)、这是清炖界沿石(清蒸豆腐)。”顾阁老见多识广,看到台上香气扑鼻的菜、汤,听着这么诗情画意的名称,食欲大增,加上肚皮饿了多时,吃得有滋有味。几个农家菜,看客人们吃得那么来劲,徐籀想这些人肯定有点来头。只有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才会对粗茶淡饭那么有兴趣。 吃饱喝足,顾阁老一定要有所表示,徐籀想几个农家菜能值几个钱?向人家要钱不是太小家子气了,就说,“不用,不用。”顾阁老见对方这么老实,有心要帮帮他,对徐籀说,“你有什么要求,只要我能办到,一定办。”徐籀想不如跟他开个玩笑,“我想做官。”“想做官?”阁老问,“识不识字?”徐籀说,“不说字,”顾阁老说,“不识字怎么做官?”徐籀说,“我不识字,但是我能背百家姓。”“真的?”顾阁老问。“不相信我背给你听。”说起来徐籀也真有点怪,一字不识,百家姓能倒背如流。当场把百家姓背了出来,顾阁老一听说,“行,行。”说完叫人拿来笔墨,当场写出了一封举荐书。对徐籀说,你拿了这封信去见韩阁老,他会帮你忙的。 徐籀想不到一句玩笑,真的开出了花头,他将信将疑接过顾阁老的推荐信,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玩笑开到底,“顾阁老,我一介草民,怎能到京城去见韩阁老?” “喔,这事我倒忘了,韩阁老前天刚好到苏州休假,你到苏州韩阁老府上,只要拿着我这封信,韩阁老定会见你。” 送走客人,天已经亮了。本来早早就要出去卖豆腐的徐籀,今天豆腐也不卖了,他拿了顾鼎臣的信,到苏州去见韩阁老。徐籀找到韩阁老府,对看门的说要见韩阁老,看门的看他一付农民打扮,“去,去,去,阁老不在家。”“什么不在家,韩阁老三天前刚从京城回苏州,去去,快快通报。”说着拿出顾鼎臣的信来,看门的一看,是顾阁老的名贴,哪里敢怠慢,马上把徐籀让到里面。 韩阁老一看是顾鼎臣的信,既然是顾阁老举荐的人才,想了一想说,真好苏州知县一职空缺,你就补这个缺吧。并当场写了委任状给他。 从韩阁老家里出来,徐籀看看天,天还是他做豆腐时的样子,可是他徐籀,却变了样了,从一介平民变成了堂堂苏州知县,真是喜从天上来,推也推不开。 三个农家菜,换来一个苏州知县。一字不识的徐籀,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由此而演绎出一段有趣的故事来。徐籀做官 徐籀真的做了官,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到昆山,找顾鼎臣谢恩。找到顾阁老府上,听说是苏州知县徐籀到,顾鼎臣热情接见了徐籀。并一再告诫徐籀:记住,你做官,一定要做一个清官。今后有事,在官场找韩阁老,在外面找我顾鼎臣。 在苏州知县任上,徐籀牢记顾阁老做一个清官的训示,一心一意做一个清官。三年下来,原来家里的几亩田卖掉了,自己的官服上全是补丁,他徐籀的亲亲眷眷没有得到一点点好处,自己一家人,一年到头还是粗茶淡饭,三年知县做下来,除了名气好听一点外,他家的实际生活,还不如原来卖豆腐实在。更让他吃不消的是,再下去连衙门里头的开销都无法维持,他想做官这样难,还不如做做豆腐,早晓得就不向顾阁老讨官做了。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顾阁老说的话,“在官场外,有事找我顾鼎臣。”主意拿定,一天他又来到昆山,找到阁老府,顾鼎臣看到徐籀那身官服,心里就知道了一个大概。徐籀到底是卖豆腐的出身,见到顾阁老,三句话没有讲完,就诉起苦来。顾阁老耐心听完了徐籀的话,对他说,“做官么,人人都讲要做清官,说是说,真的做起来,稍微混一点好了。” 徐籀从顾阁老那里得到了令箭,回到苏州县衙,做官换了一个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吃了原告,再吃被告。从此在衙门里断案,不问案情,不问理由,看银子说话。两个人告到县衙,他在大堂上放一个天平秤秤银子,谁的银子重,谁的官司就能打羸。三下二下,很快就出了名。以后有人找到衙门,看门的衙役干脆就对人说,“我们老爷本姓徐,只认银子,不认理。” 时间很快,一晃又是三年,在这三年中,徐籀不但贪脏枉法,而且想着法儿向那些地方乡绅搜捐刮税,弄得地方乡绅怨声载道;更厉害的一手是,他把三年的皇粮吞归已有。三年下来,他大大地发了,翻建了衙门,家里添置了田地房产,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发户。很快有不少人写奏章,要求惩办徐籀。一封封奏章传到京城,传到了皇帝的手上,皇帝看后大为震惊,把奏章转给韩阁老,韩阁老一看,也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举荐的人,闯下如此大祸,他本人要杀头不说,还要牵连到他和顾鼎臣。皇帝要彻查此案,决定派钦差到苏州查案。韩阁老想,此案关系重大,立即私下派人通知徐籀,要他做好准备。 徐籀得到皇帝震怒的消息,急急忙忙找到顾鼎臣,顾鼎臣听他一讲,对徐籀讲,“叫你稍微混一点,你怎么混到这么个程度,我也没有办法了。”徐籀听到顾阁老也没有办法,急着说,“好坏我这官是你推荐的,你总得帮帮我呀。”顾鼎臣问徐籀,“你有多少银子?”徐籀也老老实实地报了数,“三百万两。”顾鼎臣一听,吓了一跳,“人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三年知县,居然屯积了这么多银两,亏你有这么大的胆子。”想了一下,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苏州县境内,沿太湖一带常闹水灾,你要用这此银子,做一桩造福人民的大事来,方可逃过这一大难。” 徐籀到底在官场混了这些年了,他经顾阁老一指点,马上心领神会,回到苏州连夜出动,调集各地船只,运土、运泥、运石头,在沿太湖建造防洪大堤。 再说朝廷派出的钦差,不日就到了苏州,因为徐籀是顾鼎臣举荐的人,所以先到昆山拜会顾阁老。顾鼎臣听后,对他说,徐籀在筑堤。钦差回到苏州,找到苏州县衙,衙役告诉他,徐大人在太湖里,和民工一起筑太湖大堤。钦差是一个清官,他也不听那个人说的话,亲自到太湖边找徐籀,到了现场,他看到太湖里,方远几十里的地方,樯子林立,无数船只来往不息,浩浩荡荡的筑堤民工,人山人海。再看徐籀,赤着双脚,裤管卷过膝盖,官袍往腰里一束,帽子歪戴着,在民工堆里拉牵。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官、民治水的场景啊,看到这个场面,钦差大为感动,他想满朝文武,有几个象徐大人这样的好官。这些乡绅和地方官,出于什么目的,要诬告徐籀这样的好官?他回到京城,当着文武百官,把个徐籀着实的表扬了一番,还说,三年皇粮根本不够筑堤的费用。 皇帝一听,大喜,下旨升任徐籀为苏州知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