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电视或电影里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我军子弹用完了,上好刺刀准备拼刺刀的时候,而日本人有子弹,但是日本人不用子弹,而是把子弹全部都退掉,和我军面对面拼刺刀,有人肯定会说日本人傻,但是日本人的这种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尊敬?请大家说句实话。

热心网友

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相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二十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竞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日军典型轻武器:三八式步枪,命中精度高,但是杀伤力不足,美军吸取其教训,二战后研制了弹丸能翻滚的“小黑枪打个大窟窿”的M-16小口径突击步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热心网友

不值得的,步枪子弹有不重,不影响拼刺刀,走火只走一发,武士道啊理解不了

热心网友

楼上各位,真的很感谢你们的论述,使我对此也有了一定了解.谢谢!

热心网友

这种情况当初确实存在日本兵退出子弹拼刺刀我们则是能开枪就开枪因为各自的理解不同中国军人以消灭敌人为己任战争是靠消灭敌人来取胜的而不是用来实现自我的

热心网友

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就逐步在扩充军队,开始侵略政策,对它的军队一直就灌输武士道精神,日本军队的《步兵操典》里规定的比较死板,就是在和对手进行白刃战时,一定要退掉枪膛内的子弹,一对一地和对手拼个死活。这其实是日军培养武士道的精神,鼓励军人以一种悲壮的举动完成武士道的精神的精髓,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和日本鬼子拼刺刀,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取胜,因为我军战士训练情况远远不如小日本,体力也跟不上,所以就发生射击对手的情况,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日本鬼子的这种精神确实值得佩服,虽然他们的这种举动是邪恶的,但军人必须要具备这种精神。就像电视剧《量剑》里李云龙说的那样。

热心网友

一楼说得极是:日本没有什么精神让我们尊敬的,在战争中日本人从来都是卑鄙无耻的,不宣而战的偷袭、栽赃陷害挑起事端等等。甲午战争、9.18、7.7、珍珠港无一不证明日本人是多么卑鄙无耻。

热心网友

日军在拼刺刀时退出枪中的子弹,一是日军的武士道思想,要求士兵凭借训练有素的刺杀本领来进行白刃战;二是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打仗时也要求尽量节约子弹,这也是日军很少装备冲锋枪的原因;三是日本当时的三八式步枪由于枪管很长(这一点有利于拼刺刀.),所以射出的子弹穿透力很强,如果两个人在一条线上,如果第一个人被击中非要害部位,往往会受伤但不会当场失去战斗力,而穿过的子弹击中第二个人会造成这个人的死亡,日军之所以在拼刺刀不许开枪是怕子弹穿透中国士兵的身体后会击中自己人,那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热心网友

因为在白刃战中,其实没有机会开枪。因为步枪很长,而且白刃战需要握紧枪身,你不可能把手指放在扳机上。你可以设计出一种握枪姿势,同时既能白刃战又能开枪?还有就是当枪支剧烈碰撞时,容易走火。

热心网友

二战中日军的白刃战是很厉害的,这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有关,日军38式步枪上刺刀较长利于拼刺,且拼刺训练有素。白刃战时统一退出子弹,主要是因为38式的子弹穿透力高,白刃混战时开枪容易误伤自己人。有关的刊物有过介绍。 日本没有什么精神让我们尊敬的,在战争中日本人从来都是卑鄙无耻的,不宣而战的偷袭、栽赃陷害挑起事端等等。甲午战争、9.18、7.7、珍珠港无一不证明日本人是多么卑鄙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