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请直接回答。不要说不可说,可说!没有不可说的事,所谓不可说,只是不能尽说,好,说个80%,哪怕60%也行。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那佛教的逻辑和基督教的原罪观就一样了。基督教说你要信上帝,要忏悔,要赎罪,为什么要赎罪呢?因为你有原罪,为什么有原罪,因为人类始祖犯了罪,人类始祖犯罪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个罪是你人为规定出来的,不是通过能令人信服的理论推导出来的,是为了恐吓人们信教采取的手段。现在你告诉我,众生本来就是佛,那怎么变众生了呢?变众生是因为妄认四大为为自身相等等等等,那么,一个佛会着相吗?不会吧,那怎么会变众生呢?所以说众生不识本心也是人为规定出来的,因为你没给出一个众生不识本心的原因,佛不会着相,也就不会变众生。还有一种借口,说佛,众生,这些统统没有,好,先算没有,那么,既然没有,我也没有了,就不用修了嘛,都是空嘛,我也没有业力了,我不存在嘛,业力没有凭附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热心网友
你的前提是错的。虽然佛教界有“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但并非是正宗佛教教育的说法。包括什么“本心”这类的概念,也不是。这多是中国的一种禅风,说是“谈玄说妙”也不为过。情识未尽,谈什么佛、本心,我觉得没有多少好处。作为我们初学者,如果在这些容易误导的概念里面打转,恐怕难以领悟佛教的真谛。以下是对uhaa师兄评论的答复,由于评论文字限制,只好放在这里。uhaa,你评论中谈到如来藏问题。我现在要提醒你,同时还有轻声细语等经常举出法相唯识和如来藏见地来说法的师兄们注意《解深密经》中很重要的一段开示:“……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 心意识相品》当时我读到这一段时,才恍然明白为什么佛家传有浩瀚的般若经典,为什么《无量义经》以无相为无量义,为什么宗喀巴大师抉择“应成中观见”,为什么禅宗由早期传习《楞伽经》后转变为《金刚经》,为什么传承法相唯识的玄奘法师要完全翻译《大般若经》……试问,我们研习法相唯识和如来藏教理的人们,如何警醒而不落入“恐彼分别执为我”的误区呢?对uhaa师兄评论的再答复:您问为什么我引《解深密经 心意识相品》上的开示来说明对如来藏见地的抉择问题,兹回答如下:大乘瑜伽系(法相唯识、慈氏学)和如来藏系基本源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统称为“三时学”~这类大乘经典一般均以“第三时”了义教形式出现,这个系统的经论主要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大法鼓经》、《密严经》、《胜蔓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等。你说的《大方广如来藏经》应该和《楞伽经》是理脉一致的。这个系统的早期先出“如来藏”说,后来系统化为法相唯识说,形成“瑜伽派”。此派和源出般若经的“中观派”构成文殊、弥勒二大乘修学轨道,相辅相成。一般持“瑜伽见”的人中一部分也持“如来藏见”~以“净识”为如来藏性。既使是“如来藏见”和楼主说的“本来成佛见”也完全两码事,“本来成佛见”纯粹是中国禅宗中一部分人的说法,也不能代表全部禅宗见地。那么为什么叫“第三时”呢?这是瑜伽派的一种判教方法,将世尊一代时教,表面上按说法时间次序,实质上按教理建立规律,判为三个阶段:第一时: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原始佛教教义。第二时:般若、方等等大乘密意(密意的意思是方便曲折的教法,“解深密经”要解的“密”就是其实底)教义。第三时:以《解深密经》为代表的“了义”教义。这种“瑜伽派”的判教方法被玄奘创立的中国“法相唯识宗”所继承。但天台、华严、三论等另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所以我们还不能把瑜伽派的判教方法执为绝对真实。而上面我引的《解深密经》中关于“胜义了义菩萨”标准,也基本就是“中观派”(包括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应成中观见”)以般若见地为“了义”的心要之处。另外在《无量义经》(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判教中判为一乘圆教)和多部经典中都强调般若经的见地应“持为法印”,这个深意要体会。为什么佛教“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盘???如果持“瑜伽见”为了义,则三法印应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性本有。但事实上,一切佛教宗派公认“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盘”为三法印,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盘,有漏是苦”是“四法印”。所以,以般若中观见为了义见地,才可以完整总持世尊一代时教,以“八不中道”对治在修学中一切妄执,才可以方便建立一切教法,才可以更准确地领受“三时学”的“了义”,而不是增益我执、增益法执。所以,对于大部分佛教弟子、特别是初学者,应以般若教化导~以对治情见为要,而不是急于建立“如来藏”缘起、“阿赖耶”缘起的新知见。所以般若经典和依止般若的方等经典最为浩瀚。末学认为这正是上偈中“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的大意。==================================与uhaa的再讨论:就您再次发布的议论的评述如下:第一,关于您所说的“原教旨入手”的提法~这跟我以前的认识相似。如果您真想从原教旨入手,那你其实应该重视以“阿含部”为中心的原始佛教经典。其他的经典实际上都有一个依哪个宗派的判教问题,或者按照理性、或者按照师承、或者按照信仰的感情来选择自己依止的判教系统,否则理不出头绪的,不信您找一些老修行问问。第二,关于您的修行原则,逐条评论如下:“1。深信凡夫拥有象如来一样的宝藏,可以成佛”~~如果你的意思限于“可以成佛”的“潜在可能性”的话,那是对的,应该持此见;但如果你说的“宝藏”涵盖佛陀一切功德证量,那么则接近“本来成佛见”,何异于“妄语”~因为你未证得,不是现前的真实,所以也为大多数宗派所不许。“2。解悟佛法是不二法门:禅净不二、显密不二、佛道儒、乃至一切教法但凡对机均是不二佛法”~~这么说“不二”并不表示你就领悟了《维摩诘所说经》的“不二法门”,从现在实际修学看,你能做到“佛教与外道”不二的理与行吗?做到烦恼与涅盘的不二相吗?而且既使是实修门路,也有不同宗趣,岂可混同,各宗祖师都是吃白饭的庸人自扰?“3。找到自己对机易行的方便。现在看来修行不乏简单易行的办法,困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怎么好像跟没说一样?难得就是坚持,坚持就是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一个成分,所以事实上没有便宜的办法。您下面的话我表示随喜。但我不算什么博学,说老实话,没看过几本书。所以,连我这么懒惰的人竟然被人认为博学,可见人们是多么容易被“文字所缠缚”啊!也说明佛家的智慧广大,汲取一滴,足可受用一生,而且还不知不觉糊弄了别人,哈哈哈哈~。
热心网友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我们说佛的功德圆满、智慧圆满等等。而众生因为无明、因为所知障、烦恼障还在六道苦海中轮回,假如众生本来是佛,那怎么会倒退到现在这个地步?做十恶业的众生比比皆是?请问佛会造恶业吗?这个被无明屏蔽的“佛”是什么佛?有人说:“这一尊佛暂时出了毛病,就好像一个人原本很健康的,他现在生病了;众生是带着病的佛,诸佛如来是健康的佛,就这么回事情。”试问:释迦牟尼佛在得到之后,有示现生老病死给我们,让众生不要执著,有没有表现一下“贪、嗔、痴”呢?用脑袋好好想一想。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观点完全是印度外道梵天的观点。我们说众生有佛性,佛性就像一个种子,但种子能否长成大树还需要阳光、雨水、空气等等很多条件,佛性不等于佛。
热心网友
这个问题可以用释迦牟尼证道成佛所说的一句话来回答,释迦牟尼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众生之所以不识本心,只因为有妄想执着,所以不能成佛,如果众生去掉了妄想执着,自然会认识本心。
热心网友
“既然众生本来就是佛,怎么会不识本心?”。。。。。。。。。。。。。。。。。。。。。。。。。。。这个问题有意思,逻辑上也通,但有两点疑问:1。 是否把众生皆有佛性当作众生是佛?2。 最早的时候众生以前到底是不是佛?我也不知道,我帮你问一问我的朋友。。。。。。。。。。。。。。。。。。。。。。。。。。。。。。。。。。。。。。。。。。。。。。。。。ZWZ00999答:众生本来是佛,此“佛”是指法身佛,非是究竟佛。法身佛就是自性清静心,人人具足,各各本具。然众生虽自性心本来清静觉相,但因无始以来无明遮障客尘染污,不能究竟成佛。比如,众生是矿中金,佛是赤足纯金。矿中金和赤足纯金体性不异,只是矿中之金有矿渣缠覆,不能尽显金性和金用。因此,《胜缦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云: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又如世尊明心见性已,而作是言:咦,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成佛之道/十方论坛( 。
热心网友
我的看法,这个命题有矛盾之处。。因为,如果众生本来就是佛,就不用修炼了,不论识或不识本心。你直接去西天净土好了。但实际不是这样,原因是众生其实不是佛。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和众生本来是佛有原则的区别。众生皆有佛性是指众生都有成佛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本条件上,通过自己的修炼和努力,就可以实现涅磐,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没有佛性,没有这个基本条件,无论怎么修炼,也不能成佛。比如大海中的水,它没有佛性,就没有成佛的条件,就无法成佛。既然众生皆有佛性,那么就全靠自己的努力了,有佛性而不认识,不知修炼,就不能成佛,因而佛性也就不能有什么作用。所以识与不识本心,全在于自己。
热心网友
佛说:本心是佛亦是魔所以一念成佛如:善男子善女子发心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此人已是地藏菩薩莊?婪鹆?亦一念成魔如:恶男子恶女子发心愿说此仇不报誓不成人此人已成恶魔了上传相关文件:?d地藏菩薩莊?婪鹣?
热心网友
众生是如何变成众生的呢?众生不识本心是不是要有一个原因呢?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问的这些问题,佛的弟子们都问过,而佛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弟子都作过回答。佛是如何回答他们的呢?三藏十二部经,流传几千年的智慧,为什么不自己去研读一番?如果用佛经上的譬喻来说,众生和佛好比都是身怀无价宝珠的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没有区别的。不同之处在于,佛发现了身上的宝珠,并且知道运用它的价值。而凡夫却是虽身怀宝珠,但不知晓它的存在,也从不相信它的存在,因而流于贫苦。世界会变化,平静的大海有风时就会产生浪花。浪花是有生灭的,最后回归海洋。浪花原来就是海水,来于海,回归于海。可浪是如何从海变成浪的呢?如果说因为风是助缘,那在四大作用下,虚空变化出万有世界,包括人类,又有什么原因可说呢?佛,众生,通通没有。要知道,这话对与不对,要看是对谁说的!本质上这话没错,但对你来说,这话不对机,因为你无法以此切入。让我来作一个比喻,如果晚上你在作梦,你的梦境是哪里来的,有还是没有呢?对你来说,只要没有醒来,梦里的一切世界以至喜怒哀乐都是真实可见的。而对醒着的人来说,梦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所以,“通通没有”,是觉悟的人说的,不是陷在梦中的凡夫说的。同样用这个梦这个比方来回答你问的众生与佛的区别,那就是,醒来的就是佛,梦着的是凡夫,但醒着的人和梦着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那醒着的人是如何会变成梦中人呢?:)-----------------------------2005。11。30 感谢并回复秦少龙学姐感动少龙学姐慈悲再次回复。由于评论的篇幅所限,只好借此继续向学姐请教,也许下次我们可以采用电子邮件或QQ之类的,以免聊得太远了,让楼主看得郁闷。学姐的知识渊博,且慈心传播佛学知识,末学恭敬且随喜。学姐在回复中提到宗派,尤其是唯识派,大概是因为末学提到了“如来藏”三个字。实在的说,末学心里倒并没有强烈的宗派观念,仅仅是引用佛经而已。不过提到宗派,末学就有产生了一些问题,想要请教学姐:先说说末学自己:尽管末学对各宗派充满崇敬,但末学愚见自己初学便从宗派研究入手有一定风险,就是容易流于知识性和文字的荆棘。毕竟在佛智慧本身是超越派系以及名称语言的,所谓一切文字,皆是漏言。在末学眼里,所有的宗派不过是不同人在不同方向伸手指月亮,手指的大小粗细颜色有别,甚至连指的方向都不同,但月亮只有一个。所以末学根据自己的浅薄根器,选择了先从原教旨入手,有困惑时再参考各派前辈的教法,以取与自己对机的法门。对于见地来说,由于末学尚未开悟,所以末学奉行的原则是:1。深信凡夫拥有象如来一样的宝藏,可以成佛2。解悟佛法是不二法门:禅净不二、显密不二、佛道儒、乃至一切教法但凡对机均是不二佛法3。找到自己对机易行的方便。现在看来修行不乏简单易行的办法,困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余下的就是如法修行,不图此生速成,但求经劫常入佛道,常随佛学,直至证果。待到开悟的一天,自然知晓如来藏也好,阿赖耶识也好,乃至J、Q、K识,一切名称都不重要。末学想请教学姐的是,深入经藏是一个多闻的过程。学姐自己这么博学,作为一个修行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历史、以及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中,该如何分辨正伪,保护自己的信念,以致于不落边见,不失正信,不生骄慢,不为文字所缠缚呢?可能问题比较大一点,学姐莫急于马上回复,一锅粥咱们不妨慢慢煲,留言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5。12。1 再次留言医生纵读医理万千,不辨人病因,如何施治呢?佛子纵览佛法无数,不识人根器,如何说法呢?凡人纵交谈如山,不解人语意,如何沟通呢?识字若不识心,如何结善法缘呢。对少龙姐合掌一礼:感谢学姐写了那么多文字给末学。此非提问,不劳作答了。最后愿少龙姐及一切有情:尽未来劫,常遇佛法,常生欢喜,常解如来真实意,得大智慧,不堕外道,不落边见,心意柔和,不生骄慢,常行忍辱,惭愧庄严,智慧善巧,方便具足,于无上菩提精进不退转。。
热心网友
本心让物和欲所蒙蔽才不能自识本心。而修的过程则是把这些放弃而最终识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