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说法不一,有说是丹水县三户人(即今河南省淅川县寺湾乡)。有说是楚宛三户人(即今河南省南阳县黄台岗乡三十里屯)。还有人说是内乡人。
热心网友
问题提的好!!
热心网友
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越王常与范蠡谈论治国之策。勾践即位,与吴作战,击败吴军,箭伤吴王。吴王死时,叮嘱其子夫差报仇。吴王夫差即位,操练军队,日思报复越国。勾践得知后,不听范蠡劝谏,遂先发制人,主动征伐吴国,被吴大败。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后,他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卧薪尝胆。越王听从他的建议,勾践夫妇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终使吴国大治。越国富强后,勾践多次欲攻伐吴,范蠡均以劝阻,待吴王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国力衰败时,范蠡方挥师攻吴,灭吴国,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拜上将军。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 此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向越王勾践请辞不许,遂留下书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改姓名鸱夷子皮,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治产数千万。齐人闻知其贤,任为相。他则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详啊!"乃弃官,尽散其家财,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卒于陶。他生前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国语》、《史记》均有记载)。
热心网友
我们南阳人啊
热心网友
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供参考。范蠡到底是哪里人?说法不一,有说是丹水县三户人(即今河南省淅川县寺湾乡)。有说是楚宛三户人(即今河南省南阳县黄台岗乡三十里屯)。还有人说是内乡人。 为了澄清这一问题,考证如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载:会稽典录云: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以知也。”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来,愿假衣冠。”有顷种至,?W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盛弘之《荆州记》云:“荆州县西有陶朱公冢,树碑云是越范蠡。范蠡本宛三户人,与文种具人越,吴亡后,自适齐而终。”郦道元《水经注·?U水篇》载: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以上诸书记载,均说范蠡是楚宛三户人。 并未说是楚丹水三户人。明、清时期一则各县作志书时均有争名人的偏向,二则丹水和宛县均有“三户”这个地名,所以有人把范蠡误写为丹水三户人。 岂不知淅川县的三户为三户城,而宛城的三户为三户里,范蠡为楚宛三户里人,并非淅川的三户城人。(原载1985年《南阳通讯》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