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这看到几则“底面不投”的灯谜,我认为这类灯谜还是少出为妙。关于底面不投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这里转发著名谜家蔡芳先生的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顺便说一下,人名、民族名出谜时也应该注意不要用贬义的谜面。除非该人物为反面人物。例如:“销售旧货、假货要严厉打击”(台湾时人)=====这条谜请大家猜一下。 "底面不投"新说 人们在检验一则灯谜作品是否成功时,常会涉及到有没有存在"底面不投"的问题。"底面不投"这个术语既未收入灯谜辞典,也未见有人较为完整地诠释过。从谜人运用这个术语来评价灯谜的实例来看,"底面不投"所指的是谜作中两种类型的弊病: 一是底面政治倾向相悖。如几年前流传颇广的一条谜"鞋儿破、帽儿破(八字经济用语一)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谜面引用电视连续剧《济公》歌词,从谜法与扣合来说是可以成立的。有人撰文在《中国谜报》上批评此谜"底面不投",谜底是改革过程中经济活动用语,具有积极意义,谜面却是潦倒邋遢的形象,政治倾向相悖。(平心而论,此谜谜面未必有什么政治问题,但底面语言色彩确有不协调之处,引起非议是难免的。)又如"出口产品(三字口语一)不中用"一谜,制谜者的本意谜底要别解为"不是中国使用的",但面底一连起来看,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我国的"出口产品"是"不中用"的东西。若有人要说这条谜政治上有问题,谜作者有口也是难辩的。 二是底面褒贬色彩不一。如"谦让之风(三字口语一)不争气","谦让"自是"不争","风"是流动的空气--"气"也,扣合自与谜法无悖。但谜面属褒义,而谜底却是贬义之词,把当今要提倡的文明新风、新的道德规范谓之"不争气"是不妥的。再如"千里姻缘(法律名词一)重婚",带有褒义色彩的谜面却扣出了犯罪行为之谜底,显然是不可取的。 除以上两种类型之外,笔者认为灯谜创作中还有两种不被人注意的"底面不投"现象。 其一,底面是截然相反的同类事物。如"南京市上旧闻多(电视连续剧一)小城故事","南京"方位指示"小"部,"市"与"城"同义相扣,两者皆无误。而将底面一对照,"南京市"却变作"小城"了。南京虽不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但这个著名的六朝古都绝对不是一座"小城",此谜前后矛盾,有悖常理是显而易见的。又如"不可歇一口气(考勤用词一)休息",谜底"休息"的的确确是歇着,却被曲解为"不能休息"来迎合谜面,明明是"是"硬要说成“非”。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四字常用词一)不大可能"一谜,谜底虽可别解为"年龄不大,可能干呢",与谜面扣合尚好,但谜面这一从社会生活揭示出的哲理,明明是"可能"的,却被谜底说成是"不大可能",群众怎么会接受呢? 其二,底面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事物。如某报1994年曾刊过一条谜"中国大变样(电影片名一)犬王",用离合法成谜,增损虽有度,但"中国大变样"却变成了"犬王"。当然现在不兴"文字狱",谜作虽无被扣上大帽子之虞。但这样的作品,总使人感到不伦不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由此可见,不可相提并论的事物,是切忌强行绑在一起的。 由于人们对政治问题比较敏感,而词义褒贬问题表象也比较明显,所以"政治倾向相悖"、"褒贬色彩不一"这两种"底面不投"的现象,近年来谜人一般都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而后两种现象因其还不至于会被上纲上线、提到"政治"的高度上来抨击,主观上容易被谜作者所忽视。显然,这后两种情形与前两种"底面不投"现象一样,对谜作扣合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都有严重的影响,实是灯谜创作所忌讳的弊病,但由于其表现形式比较隐晦,有时不太容易发现,谜人更应拭目明察。                写于1995年8月8日                 注:此文曾缩写成500字,发表于                 《知识窗》杂志1995年第11期

热心网友

“销售旧货、假货要严厉打击”(台湾时人)-陈水扁

热心网友

有道理,谢谢

热心网友

“销售旧货、假货要严厉打击”(台湾时人)-陈水扁

热心网友

受益匪浅!

热心网友

怪不得俺感觉自己越来越笨了,原来如此啊!谢谢。

热心网友

有道理不错

热心网友

是这种情况 现时社会现象的 明明是腐败的 迷面或迷底却正好相反 自然产生歧义这种迷制作时就应考虑这些因素 纯文字迷猜字 词 成语 这种情况少 好迷应该扣的紧 如字 是多个答案 结构方面的 应加以限制 和迷面的意义相符合才好 如叨 和召 位置不同 就应该以同迷面的意思相符的为正确.........

热心网友

好,以后会注意的

热心网友

陈水扁

热心网友

说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