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093.094型核潜艇以在90年代初就已开使研究,怎么到目前为止还未有消息?
热心网友
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动了世界。这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导弹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时刻,打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美联社对此评论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表明中国海军起了质的变化,已经拥有发动海上进攻的能力。"法新社援引一位军事观察家的评论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海军已不再是一支只能在近海巡逻的海岸警备队。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明显的加强。 中国海军拥有一支核潜艇部队,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在1996年3月的台海危机中,中国海军的核潜艇作为国家威慑力量的象征,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却是鲜为人知的。波诡云谲的台海危机 1997年3月5日至25日,台湾"总统"选举前后,为了打击台湾岛内日益猖獗的"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奉命在东南沿海举行了三波规模空前的实兵实弹军事演习。在演习期间,美国先是于3月5日派出了"独立"号航母编队从菲律宾的马尼拉港驶往台湾东部海域,紧接着在3月12日,美国防部发言人宣布: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正从印度洋向台湾附近海域开进。同一天,日本《读卖新闻》援引台湾军事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已将"尼米兹"航母编队的行程正式通知台湾当局:21日抵达高雄外海,22日进人台湾海峡北上,23日在台湾海峡停留(台湾"总统"选举之日),24日驶出台湾海峡,25日从基隆外滩离去。 针对美国不断向台湾附近海域集结兵力的挑衅行动,中国最高决策层并未示弱。作为回应,中国的第二炮兵部队奉命在3月13日凌晨向预定海域发射了第4枚地地中程导弹。时隔一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发言人又宣布:美已向在台海附近监视中国军事演习的航母编队增派三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至此,美国在台湾海域附近集结了两个航母编队共十余艘舰艇,百余架飞机,成为有史以来,美国在此海域集结兵力最多的一次。一时间,台湾海域波诡云谲,战云密布,危机起伏,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美航母编队未进入台湾海峡之谜然而,事态的发展,戏剧性地出乎人们预料之外。3月20日,美国海军驻香港联络官异乎寻常地向媒体透露:台湾海域局势有所缓解,因此,美"尼米兹"航母战斗群已奉命放缓航速,但该战斗群驶赴台湾附近海域的航向和企图暂不改变。其后,美"独立"号航母编队一直在台湾以东200海里以外海区徘徊,而"尼米兹"航母战斗群则一直在台湾南部200海里以外的海区游弋,一直到25日美国防部发言人宣布:美国两个航母编队将离开台湾附近海域,"尼米兹"航母战斗群并未驶入高雄外海,更未像事前宣称的那样驶入台湾海峡。缘何美国"尼米兹"航母战斗群突然改变了原定计划? 这一直是个谜。由此引发的各种猜测、议论四起。有分析认为,这是中美两国政府通过紧急磋商而达成的默契;还有的观察家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航母编队担心"擦枪走火",和中国参加演习的海、空军发生不测意外事件。其实,这一谜底只有美国军方心知肚明。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军用侦察卫星从空中拍摄的照片显示,自3月13日以后,原本停靠在青岛核潜艇基地码头上的中国海军核潜艇全部无影无踪地消失了。美国军方据此研判认定,为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中国海军的核潜艇正赶赴台湾附近海域。而一旦发生意外,美国航母编队将很难对付不知藏匿在水下何处的中国海军核潜艇。来无影、去无踪,具有很强攻击力的中国核潜艇迫使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耀武扬威的航母编队在台海危机中不敢轻举妄动。国家威慑力量的象征 在台海危机中,中国海军的核潜艇真正显示了其是国家威慑力量的象征。事实上,中国正是由于先后有了原子弹、核潜艇,才在国际上奠定了自己的大国地位,才在国际事务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核潜艇的诞生,是人类将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建成下水。在其后三年时间里,航行6万多海里,并从冰层下穿越北极,而消耗的核燃料却只有几公斤。核潜艇以其常规潜艇无法比拟的隐蔽性好,机动性强,航行速度快,活动范围广,续航能力大等优势,震动了世界。有些军事专家评论说:"核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军军事技术上空前的大变革。"此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不惜斥巨资,重点研制发展核潜艇。英国、法国、前苏联等西方大国都相继研制成功了自己的核潜艇。 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国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高瞻远瞩,认为:核潜艇将成为未来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潜艇,才能以威慑对付威胁。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声疾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最高机密的09工程1958年6月27日,中国最高层批准了国防工业委员会"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绝密报告。在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当时,研制核潜艇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意味深长的是中国有关部门以"09"作为这项工程的代号。"09"当时是中国大陆城市火警的报警电话号码。也就是说,中国研制核潜艇已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当时一无图纸,二无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指点迷津,其难度可想而知。说起来,谁也不会相信,可供研制人员参考的只有两张模糊不清、从外国报纸上翻拍的外国核潜艇照片,一件从西方玩具店里买来的核潜艇模型。 就是在这种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个科研单位、工厂,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建造完毕下水。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涉及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一艘核潜艇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一般核潜艇的发电量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倘若把核潜艇内的管路、电缆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仍有富余。在核潜艇的"五脏六腑"内,安装有各类设备数千台,各种仪器和仪表、指示灯和大大小小阀门成千上万,五花八门的零部件数以万计,而所有这些,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堪称是一个奇迹。其后,在经历了将近四年时间,数以万次的严格试验之后,这艘核潜艇正式服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斗序列,它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热心网友
1971年,第一代,90年代第二代也下水了
热心网友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中国军事分析家和美国方面的中国军事专家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导弹核潜艇,当时中国主管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元帅马上意识到,核潜艇将会成为美国最有效的战略武器,也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美国。聂帅随即召集海军政委苏振华、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科学院副院长张经夫、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等负责人商讨研制核潜艇问题。这是中国研制核潜艇的首次会议,会后聂帅亲笔起草《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并于1958年6月27日上报中共中央。聂帅在报告中确定了“自力更生”的方针。1960年,中国开始核潜艇的预研工作,1972年展开试验,经历16年的努力,到1988年终于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前后耗费20多个春秋研制出的导弹核潜艇,使中国海军终于有了水下战略核力量大陆于1957年开始研制核弹与飞弹,然而核潜艇的研制却迟至1966年才起步。 1964年大陆首次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同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1970年成功发射首枚“长征一号”战略导弹。而这时核潜艇还在一片混沌之中苦苦摸索。原因在于,大陆的核弹与飞弹都曾有过苏联提供的简单模型与零星资料,在两国反目成仇之前,中方已有若干启蒙式的认知,还不至于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只有核潜艇,才真正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产硬件。 诚然,大陆的第一代常规潜艇都是按中苏“互助协定”,由苏方提供图纸、材料、设备,甚至派出专家来指导监制的。至于常规型的导弹潜艇,也于1959年由苏方提供了图纸资料和部分设备器材。此年苏方援助中止,协议中的水下潜射导弹便不再装运来华。不过,核动力潜艇的心脏是热核反应炉,这绝密技术当然是中国人“贵客自理”,要找施主,是没门的。 1966年,海军奉命开始秘密研制核潜艇。这个神秘兮兮的摇篮不是在沿海的某海军基地,而是在内陆深处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侧畔。大西南是战略后方,军工企业密集。深究一层,这也是明代戚家军的传统,戚继光在蓬莱阁“八仙过海”处建筑了一座水围子,大明的海军就是在这水波不兴的“人造湖泊”里训练出来的。 首批核潜艇监造人员集结了各科专家共29名,他们手中仅有的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以及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儿童航模玩具。诚然,中国人有核反应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是茫然无所知。 美国人在核反应堆的基础上造核潜艇,用了10年(1955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经历了“常规动力水滴型——核动力常规性——核动力水滴型”三部曲。苏联人更为坎坷,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六部曲。而中国人则要一步到位! 颇为谐趣,研制部门中最为忙乎的是一位木匠,他是通过最严格的技术考核(当然免不了苛刻的政审)筛选出来的,即便不是鲁班再世,也堪称隔代大弟子。因为,核潜艇的模型是按1比1的比例完全用木头制作的,它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宛如一艘超级玩具。 谁能想象得到,国产核潜艇就是在滇池边上的一条木壳“大雪茄”里孕育出来的。 它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已逾几度寒暑。那些尖端科学的精英们就在纷纷扬扬的锯末与刨花中获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识。从木壳到铁壳,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终于移师到葫芦岛军港开工建造了。 ●核泄漏与核保健 国际局势的变幻,令中国的心理压力益增。越战、珍宝岛之战、苏俄“外科手术”核打击的威胁,致使中央军委发出“边设计边建造”的硬性指令,此乃时不我待的“一级战备”心态。设计与建造交叉,这也是文革中“打倒爬行主义”的新生事物。它之反科学实质所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全国以这一革命模式上马的所有工程,最后造出尾大不掉的怪胎约占去八、九成。核潜艇研制所耗的国本,实难以计算。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银山堆出来,只要它令大陆具有“第二次核报复”能力,总还是物有所值。 正是在这种“国家意志”之下,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来回折腾,明明已装上艇体的成套设备,仅因设计的某处不合理,又彻底推倒重来,这是花钱买时间空间的战略竞赛,中国核潜艇之先天不足,可以想见。第一艘钢壳潜艇在北海舰队某基地开始做“系泊试验”,就发生了最要命的事故——核反应堆主泵泄漏,高温高压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这种事故如在实艇航行中发生,足以令世界哗然。而这次事故,也让军方刻骨铭心,当时正是“政治挂帅”时期,军旅中的格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研制单位里的所有军代表都向党组织递交“火线决心书”,请缨赴汤蹈火,进入核反应堆舱排除故障。然而事故并不简单,军工技师轮番上阵,履险最多的麦新春共进入热态的堆舱10次! 都晓得核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强烈危害,但中国缺乏这方面的实证记录,所以这批“与核共舞”的核潜艇监造人员,就成了医学研究的长期观灿谠象。为了核潜艇日后的安全运行和整个核子工业的数据积累,军方以活人试验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排泄规律,基地军代表有的服用同位素碘131,有的用肉体接触核污染物质,然后再试验各种“消核清污”的方法。这可谓核潜艇研制的“副产品”,至今它仍是大陆核医学、核保健的珍贵记录。20年后,海军医学研究所对这批“开天盘古”的体检报告是,除一人外,全部官兵眼球的晶体都呈浑浊状。而后来在核潜艇上服役的官兵则未发现此类病状。 这足见当初舍身“试核”者之壮烈,至于此举的伦理道德,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今,核反应堆的“军转民”技术,已用于上海秦山核电厂和广东大亚湾核电厂。 这些民用企业的核安全、核保健措施,确实从当年核潜艇的原始数据中获益匪浅。 ● 兵贵精而不在多 国产核潜艇解缆试航,在内海(渤海)与海岸线游弋,状况正常。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这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它就是北海舰队舷侧编号为7102的“汉级”核动力潜艇。此时距立项之初,已8年过去了。中国人果然只争朝夕地比美国人的历程缩短了两年。 只不过,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过程纰漏极多,耗资颇巨,军方并没急于将它定型成批生产。如果说,当初尚有国力的承受限度问题,时至今日,大陆拥有核潜艇的数量仍十分有限,原因已非核反应堆以及机械部分的阻滞,而是潜艇的“神经网”——电子系统与国际高标准差距甚大。1994年10月,大陆核潜艇与美国航空母舰在公海对峙,正是侦讯系统耳目不聪,被人反制。从另一方面来看,核潜艇这东西无非是镇家宅、辟外邪,原就不须“流水线”一般大批建造,有固然比无好,少却比多好。大陆现有4艘“汉级”核潜艇、6艘“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大致相当于苏俄第一代核潜艇的改进型,而那类潜艇原型已沦为俄国“浮动的切诺比尔”——即1986年乌克兰核电站反应炉爆炸事件——1995年10月,俄国官方向国际社会呼吁,说明本国老旧的军舰中有10艘核潜艇要淘汰,但以俄国目前的资源却无力拆除其核子炉,因而请求国际原子能总署提供技术援助,以免这些随时可能沉没的核潜艇造成生态灾难。 造这么多水底怪兽,本来就是冷战的遗产。以此为鉴,北京切莫重蹈覆辙,更何况国产核潜艇与“长征三号”航天火箭相比,何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已,根本就是未来的核子垃圾! 然而,国产核潜艇的其它部分似乎还是说得过去的。它毕竟创造了“深潜”与“长航”的世界纪录。 60年代,美国“长尾鲨”号鱼雷核潜艇奉命进行深潜试验,在麻省佛特角以东220海里处下潜到2550米,结果再也没浮上来。人命至为尊贵的美国,便永远放弃了这类载人实验,所有深海探测,都改以遥控器具进行。水底2550米就此成了“死亡极限”。不过,深潜记录已被中国核潜艇所刷新。 深潜能力的军事意义并不大,如果你有“十全武功”,水下一两百米就足够了。但是长航能力就至为重要了。核潜艇所以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就因为它是潜伏流动的导弹基地,它可以几个月隐蔽水底,无须外面的新鲜空气,哪怕国土上的军事设施已被敌国第一波核打击悉数摧毁,我方仅剩一艘核潜艇,也仍能以牙还牙。现实正是五个核大国都有这玩艺儿,遂令它们之间的核大战压根无从打起。 ● 新“海底两万里” 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曾是老幼咸宜的读物,不过它早就变成了现实。美国“海神号”核潜艇于1960年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历时83天零10小时,航程中当然不曾停泊于任何港口。苏俄、法国、英国都紧随其后,分别进行长航试验,却只有法国核潜艇坚持到第67天,俄、英则更不如远甚。到了80年代,中国人要来“赶这趟浑水”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潜艇自不例外,从常规潜艇问世的1851年到1975年这一百二十四年间,共发生事故297宗、沉艇146艘;其中核潜艇事故66宗、沉艇21艘。最为著名的要数1970年苏联“十一月”号鱼雷K——8级核潜艇的海难事件。该艇在西班牙以北300海里潜航,不幸于水下160米处突发电火,空气再生装置烧毁,两个核子炉中的一个在事故警报讯号下自动停炉,训练有素的艇长即刻将另一热核炉关闭,但海水从焚毁的密封舱门涌入,潜艇来不及上浮即告沉没,全体官兵连同艇上携带的一枚氢弹便永远坠落黑暗无边的海底深渊。 大陆核潜艇长航演习的口号是“超法赶美”,虽与大跃进时的“超英赶美”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那股民族主义的情操与底气是几无出入的。出航那天,海军各级首长都莅临壮行,艇上总指挥则由核潜艇基地杨玺副司令担当。 这一轮“黑暗之旅”就在艇体下潜翻起的泡沫与旋涡中宣告开始。 自然光线在水下6米处,光谱中的红光已消失;10米以下已不见橙光;20米深处黄光也被过滤掉了;30米处仅余穿透力最强的紫、蓝、绿光;再往下就是永恒的黑暗了。核潜艇的运作全靠灯光照明,人体的光合作用也靠每天照射紫外线理疗灯。但人造光线自不能与自然光相比,潜艇携带的植物第三天就相继凋零枯萎。诚然,最教人牵肠挂肚的是空调系统,艇上的空气再生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核装置与过滤器驱除有害废气。这个系统复杂而且敏感,潜艇的海难事故过半出在这脆弱的一环。果然第五天上就出了大问题,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坏了。值勤技师将整个系统拆卸下来,对着图纸一道道程序地查找故障,艇内空气渐渐令人窒息,温度升至40摄氏度,众官兵人人大喘着气,汗出如浆。杨副司令都要下令上浮返航了,倘是如此,长航记录连法国人的零头也比不上,技术军官们自然要押上命赌一把,他们一边吃药打针一边苦撑,终于在最后一刻修好了。潜艇续航到第30天,一个舱室的蒸汽安全阀突然爆炸,几十个大气压的高温蒸汽凄厉尖啸着往外喷射,如此事故竟能在顷刻间排除,靠的正是解放军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炸碉堡”的精神传统,值勤军士披上石棉被,用一双肉掌去关闭平时以电机制动的大阀门,排险成功了,军士却严重灼伤,双手皮开肉绽,伤已及骨! 纵然是艇上机件万事安泰,却还有另一层面的问题。就是水下长航的兵员心理健康,此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白昼黑夜、没有时间与方位感、没有外界新闻信息,只有恒定而单调的机械噪音的狭窄空间里,人人烦躁不安,头痛乏力,整天磕睡却又睡不了多久,恶梦连连,虚汗淋漓。艇上病号越来越多,最后连医生也病了——绝大多数是精神心理病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歇斯底里,记忆力下降,说话词不达意,出入舱门会莫名其妙地夹手夹脚或撞疼脑壳,上下岗走错舱室,娱乐时打扑克乱出牌,下棋竟吃掉自己一方的棋子……等等。最常见的是官兵在餐厅或卧舱里突然乱敲桌子和狂喊几声。如在值勤时陷入这种心理状态,便危险之至。潜艇事故史上,因声纳当值人员头脑混沌导致艇体撞上礁石或水面船舶的锚链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源自生理激素的本能压抑感,连远航的商船、军舰也不能免俗,更别提水下长航的潜艇官兵了。西方水兵释放抑郁、舒展精神的办法就是靠岸时放纵声色、尽情作乐,尽管也派出宪兵管束过火行为,但登岸水兵胡闹滋事者委实司空见惯。东方人的文化心理即使颇有不同,加上大陆军纪严苛,仍不能将问题统统消解。笔者曾在海南岛当知青,亦时闻南海舰队榆林军港的海军于文艺演出或露天电影场上跟当地陆军发生群殴冲突。 中国海军的事故是密而不宣的,但至少有两桩纸包不住火,一是南海舰队的导弹驱逐舰大爆炸;二是东海舰队的鱼雷艇在南韩附近水域上发生官兵火并,死伤狼藉,该艇起火搁浅。事故最直接的诱因都是兵员心理严重失衡,暴起作乱——连中国的军内通报也不曾将之诿过于“敌特”策反破坏。 幸而,这次长航尽管病员累累,试验却在持续。67天过去了,“超法”已达标。 84天过去了,“赶美”亦终于赶上。代价是,潜艇返航泊岸时,码头的欢迎队列中排着一串救护车与担架。艇上官兵不是躺着抬出来的,就是扶着舷梯横杆颤巍巍地蹭出来的,个个头发萎黄,面如金纸,极度虚弱……然而,新的世界纪录却就此诞生了。 ● 水下潜射大演习 无论是深潜还是长航的试验,都不能代替战略导弹水下发射的实战演习,这是核潜艇终极军事价值之所在。 大陆核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落点精确度一直欠佳——比照陆上发射而言。同一艘艇的第二枚导弹发射比首枚又要差一截。这是先射出的导弹对下一枚待发的导弹平台造成的振动所致。 1985年,新华社受权公告:中国将于9月28日至10月18日进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要求各国的飞机船舶在上述期间的当地时间每日10时至17时(即白昼) 不要进入北纬28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的半径35海里的海域。于是,所有强国都动用了它们的军事卫星监测,并派出舰艇和侦察机逼近那一片海域。众目的焦点都是中国大陆上已侦知或未探明的发射井,没想到这次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核潜艇水下发射演习。 1985大演习,不为外人所知的花絮颇多。首先是一位导弹潜射的权威专家提出了“一艇两枚同步齐射”的试验方案,以期提高两弹先后发射之不能令人满意的精确度。 多数人却持反对立场,“临阵变招”为兵家大忌,倘有差池,整个大演习就砸锅了。但赞成者的理由很对军方的胃口,两弹齐射更具实战意义,将增加敌方拦截的难度(如美国的“爱国者”拦截飞弹);其次,可以先进行模型弹的齐射试验,收集各项参数。提议终获通过,模型实验的效果良好,潜艇的耐压性、经受发射深度的冲击量载荷都无问题;潜艇的动力系统及各主要设备运行正常;两弹齐发对导弹发射系统及地面指挥系统均无影响。为防万一,最后采用的还是甲艇两弹齐射。 乙艇两弹先后发射的综合演习方案。 临近发射,指令已下达,乙艇导弹点火系统的电子元件又出了故障,如按常规,要拆卸回基地逐级检修,就势必错过已向国际公布的试验时间。于是,潜艇上浮,派出技师“火线抢险”。湿淋淋的导弹已竖立在潜艇平台上,技师须用临时器械吊上去,钻进狭小的点火舱里以手的触感去排除故障。潜艇、导弹以及整个海平面都在摇来晃去,波动不已,而技师居然大玩空中杂耍一般将它修好了——相信这又是一项世界记录——潜艇迅速下潜,旋即发射了。多枚长程导弹拖着眩目的火龙,飞向南太平洋的试验末区。 其后,那边的电讯传来,甲艇两弹齐发的落点比乙艇精确度高出一倍,是次大演习,收获良多,至关键者是令北京终于确信自己具有了如假包换的“第二次核报复”能力。无疑,即便在后冷战时期,这仍是一个大筹码。 诚然,北京之“建立现代化的强大海军”的战略任务尚未实现之前,目下的核潜艇战斗操典仍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真正携带核弹头的潜艇绝少开进深海远航,一般都在近海游弋或干脆在隐秘的海底静卧。 尽管如此,已可睥睨天下,袖里藏着几手绝活,试问谁敢小觑?(完) 。
热心网友
1971年下水,1975年正式编入战斗序列。
热心网友
核潜艇的研制时间是比较长的,但我国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关键问题没解决!估计快了,应该在这2年服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