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庸俗这个词

热心网友

“媚俗”两字源于十九世纪之德国,原文是Kitsch,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的心态和做法。媚俗成为一个流行用语是在米兰 ·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它拓深拓展了之后。一切企图迎合公众、取媚于现世的动态皆是媚俗。媚俗的对立物则是张扬个性,尊崇特创。在生活中媚俗是无法消除的。以讨好和欺骗民众的方式赢得民众固然俗不可耐,任何失去了人生真性、带有表演性质的举止也都难逃媚俗之咎。奥地利小说家布洛克(Hermann Broch)写过这么一句至理名言:“现代小说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tideofkitsch)抗争,最终被淹没了。”作家对媚俗由疾恶如仇,到不得不承认其现实合理性,最后却又从更坏的方面看到它的完结,不是高洁战胜媚俗,而是含有媚俗因素在内的积极行动被消极力量所扼杀。 媚俗一词传人中国是在八十年代,被广泛使用在艺术领域,尤其是文学上。八十年代的媚俗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既带有一种施爱者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又潜藏着期待回报和交流的心理。主流文学(纯文学)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势,自诩不与“世俗同流”而自鸣清高。评论界认为若有人尝试走些不同的路子,去争取另一种群的读者,那就是自贬身份而去“媚俗”。这时的“俗”被认为是一种庸俗而被蔑视和不屑一顾。“媚俗”被当作一个贬义词而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传用。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狼来了”的呼喊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中后期,文学在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下被弄得体无完肤。无可否认,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在五四后的又一个低谷。当其时,大众文化潮流越演越烈,这种潮流毫无例外地也淘蚀着主流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