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没有尽头啊?

热心网友

首先宇宙的定义为一切万有之总和.故多个宇宙/平行宇宙之说不成立.宇宙边界问题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不过现在理论界大多偏向于"有限无边"之说.

热心网友

我认为宇宙没有边界这个概念,就像是讨论1+1=0没有任何意义.把时间当作一条直线来看,它既无起点又无终点,我们只是在其中的一段中出现,空间只是时间的载体,就比如飞机起飞时看到跑道上的灯,它是连续的,但在飞机上只能一段一段的看到一样.

热心网友

宇宙一定有尽头,我想任何事物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

热心网友

我认为宇宙没有边际。

热心网友

形形色色的宇宙学说  古人云:“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曰宙”。自古以来,宇宙这个词汇就被定义为一切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世间万物都在宇宙中,它即是万有,它就是一切。“宇宙学”就是研究宇宙本身的学问,具体说来,是借助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手段研究宇宙结构与演化的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对宇宙起源和结构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文明的开端。  在我国,有一个流传已久古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讲的就是宇宙开始的故事:最初,天地呈混沌状,像一个鸡蛋,只有盘古在其中生存。过了不知多少年,这团混沌分开了,轻的和透明的部分就上升形成了天,重的和混浊的部分就下沉形成了地,盘古也屹立在天地之间。而天一日加高一丈,地一日变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大一丈。如此又经过了很多很多年,天变得极高,地也极厚,盘古也长得极大……  各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都如出一辙,在此不细述。倒是各处对于宇宙的结构的看法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巴比伦人(生活于四千年前的伊拉克两河流域)以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箱子或小室,大地是它的底板。底板中央矗立着冰雪覆盖的区域,幼发拉底河就发源于这些区域中间。大地四周有水环绕,水之外复有天山,以支撑蔚蓝色的天穹。不过,有些巴比伦星象家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黄道十二星座也是他们划分的。  古埃及人(在尼罗河两岸生活)心目中的宇宙大体上和巴比伦人心目中的宇宙一样。他们以为宇宙是一个方盒子,南北的长度较长,底面略呈凹形,而埃及就处于凹陷的中心。天是一块平坦的或球形的天花板,四方有四个天柱,即山峰所支撑,星星是用链缆悬挂在天上的灯。在方盒的边沿上,围着一条大河,河上有一条船载着太阳往来。尼罗河是这条河的一个支流。显然,这个宇宙模型受古埃及地形的影响太深。  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宇宙模型是“浑天说”。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是它的主要拥护者。浑天说认为,天好像一个鸡蛋壳笼罩在一片汪洋之上,陆地似蛋黄,浮在蛋青般的水中,恰好位于天的正下方。但是蛋壳、蛋黄的比喻只是为了说明天与地的位置关系,古人可没有把脚下的大地看成是球形的。尽管唐代僧人一行在大地测量中曾发现用“地平观”解释不了的事实,但他没敢怀疑浑天说。浑天说的最大缺陷还不在此,古人最搞不懂的是:大地的外面全是汪洋,那么太阳落山后岂不是沉入水中熄灭了吗?为此,有人尝试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出发解释这个问题,但并不成功。毕竟这个模型与现实相差太远。  古希腊人正确地认识到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的表面。大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包括太阳在内的所有天体都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转。后来天文学家托勒密借助几何学精确地描述了这个宇宙模型,使之能预测天体位置。由于亚理士多德在学术界拥有泰山北斗般的地位,地心说和“水晶球体系”[图7]在中世纪的欧洲深得人心。基督教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完全接纳,认为与《圣经》的宇宙观一致,符合上帝创世的理论。这个宇宙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最外层的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出了空间。  波兰人哥白尼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人,但他是最有影响的一个。1514年,身为天主教教士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静止地位于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围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哥白尼只能秘密地传播他的学说。后来,伽利略观测木星时,发现木星的几个行星围绕着木星旋转,这表明其它星球不一定非得绕着地球旋转。随后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论,用椭圆轨道取代了圆轨道,使其很好地符合观测结果。众多天文学家的公开支持,最终宣告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终结。  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人们花了两千年的时间才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原来太阳东升西落完全可以看作是地球转动的结果。一旦思路打开,灵感便源源不断地从科学家脑海中涌出。布鲁诺认为甚至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一样,是普通的恒星;而宇宙是无限的,星星则散布于无尽的空间里。也许布鲁诺的步子迈得太大,宗教法庭无法容忍其“异端邪说”,于1600年把他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他因此成为最著名的科学殉道者。但是直到1822年教庭才正式裁定太阳是所有行星的运转中心。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中,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那台著名的太空望远镜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发现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考量。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宇宙也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没有产生在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哈勃的红移定律标志着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他发现,从星系发光的波长可以推断,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越远,离开我们而去的速度就越快。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大约15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致密、高温的状态中爆发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的波段。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后,人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预言。  于是,“随着实验和理论证据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宙在时间上必须有个开端。”从大爆炸到黑洞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论都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但是只有霍金发现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起源的细节。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得出的结论,所有的物理理论(包括它自己在内)都将在宇宙的开端处失效。显然,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部分”理论,所以奇点定理真正所显示的是,在极早期宇宙中有过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用20世纪另一个伟大的“部分”理论——专门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来研究它。霍金和他的搭档被迫从对极其巨大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研究。  恰好有这样一种可能存在的微型天体可作为研究对象。正如霍金后来回忆的:“研究黑洞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同时理解大爆炸奇点,因为他们之间实在是太相似了。”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黑洞问题。  【名词解释 黑洞:一颗内部燃烧尽了的大质量恒星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外壳不断向中心坍塌缩小,最后就会形成致密的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的实体微粒,它们的体积趋向于零,而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几乎是无穷大,由于具有强大的引力,物体只要靠近这个微粒,就会被强大的引力吸住,连每秒传播30万千米的光也不能幸免。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信号能够从黑洞的作用范围内传出,这个作用范围的界限被称为“视界”,人类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对于观测者来说,那就是漆黑一片——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来。】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时间可能产生像质子那么小(半径10-13厘米)的重约十亿吨的“太初黑洞”,它们的寿命大约和宇宙年龄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尔(B。 Carter)等人严格证明了“黑洞无毛定理”:“无论什么样的黑洞,其最终性质仅由几个物理量(质量、角动量、电荷)惟一确定”。即当黑洞形成之后,只剩下这三个不能变为电磁辐射的守恒量,其他一切信息(“毛发”)都丧失了。“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戏称这特性为“黑洞无毛”。 黑洞不完全黑  霍金在计算中发现,黑洞蕴含的能量有时会转化为一对微小粒子,其中之一会脱离黑洞。实际上,这就是说黑洞会“蒸发”。一般恒星般大小的黑洞蒸发得非常慢,要把黑洞全部蒸发掉,需要的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想象(大约是目前宇宙寿命的几万万亿倍)。  然而,当黑洞的质量越小,蒸发的速度越快。一个大小不超过一个行星或小行星的微型黑洞,它的蒸发速率将会快得足以发射出大量的X射线。而且随着蒸发和质量的减小,蒸发的速率和X射线的产生率都会稳定地增加。最后,当微型黑洞小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会爆发并发射出具有γ射线特性的电磁脉冲。这样,天文学家就有办法用仪器接受这些脉冲并确定黑洞的所在。对我们来说,黑洞不再是“黑”的了。  1973年11月底,在牛津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霍金宣布了他的“黑洞辐射”研究成果,震惊了全场的物理学家。1974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正式论述了这一著名的后来称为“霍金辐射”的理论。  1979年是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年的11月16日,霍金被选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伟大的牛顿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狄拉克(P。 Dirac,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曾执掌该教席。这是对霍金学术成就的最大肯定。现在,踌躇满志的霍金开始考虑一统江湖。一统江湖  1983年霍金和发表论文“宇宙的波函数”,开创了量子宇宙学的研究。他建立了量子宇宙“微超空间模型”,提出“无边界宇宙”设想,引入“虚时间”概念。他的工作表明宇宙奇性疑难可以通过量子理论和无边界宇宙的思想得到解释。  从此霍金走上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道路。  因为霍金发现,在宇宙大爆炸的一刹那,空间如此之小,而引力场又如此之强,以至于量子的测不准效应和引力效应同时变得重要:经典理论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了。所以,必须把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结合起来,去讨论宇宙的极早期阶段。这集成了二十世纪两大科学成就的新理论就是“量子引力论”。对于这种理论,霍金坦言道:“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但我们已知这理论所应有的一系列特征。”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学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理论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对引力的两种描述牛顿的描述:  牛顿认为,月球之所以会绕地球运转,是它们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的缘故。这引力像绳子或弹簧一样一头拴着月亮,一头系着地球。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投掷链球:地球是链球运动员而月亮是链球,地球在自己旋转的同时用铁链(万有引力)拉住月球,带它一块转。当然,万有引力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如一条条铁链拴住世间万物。爱因斯坦的见解:  后来人们观测到遥远的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而牛顿以来的科学家都认为光线是直线传播的。爱因斯坦认为,要解决观测与理论间的矛盾,只能假设太阳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这样光线在其中通过时,其路径也弯曲起来。于是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用弯曲空间来讨论万有引力的作用:  每个有质量的物体周围都会出现时空的“弯曲”。这种弯曲就像在一层橡胶膜上放一颗铁球产生的凹陷一样。这时放在膜上的物体就要顺势滑向铁球。在现实中,太阳的质量也在其周围产生空间弯曲,行星在“弯曲”的空间里运动,看起来好像是绕着太阳转圈一样。想象一下在漏斗侧壁上滚动的小球,只要它的速度合适,就不会落入漏斗中。同样,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以恰到好处的速度绕太阳转动,因此不会被太阳这个“引力漏斗”吸入。   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尚且能把时空弯曲到如此程度,更不必说体积甚小、质量更大的黑洞了。它在时空中产生的弯曲就像用一根针戳向橡皮膜造成的凹陷一样厉害。这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派不上用场。   你大概会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局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地球这颗行星是沿着椭圆路线绕着太阳运行的,正像一条船在呈曲面的大海上行驶一样。至于这条椭圆路线,牛顿是假设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种引力来解释的,正是这种引力使地球保持在它的轨道上。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空间几何形态来考虑问题。我们不是通过观察空间本身——空间是看不见的——而是通过考察物体在这种空间里的运动方式,来确定这种空间的几何形态。如果空间是“平坦的”,各种物体就会走直线从这个空间中通过,如果空间是“弯曲的”,各种物体就会走出弯曲的路线来。   一个具有确定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如果在离开其他物体都很远的地方运动,那么,它的路径真的可以说是一条直线。而当它越靠近另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它的路径就会变得越来越弯曲,显然,是质量把空间弯曲了。质量越大,离质量越近,空间弯曲的就越厉害。由此看来,万有引力只适用于描述空间弯曲程度较轻的情况,而广义相对论则适用于任何程度的弯曲空间。  【名词解释:“时空”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就好像物体的长、宽、高不可分割一样。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现实世界中除长、宽、高以外的第四个维度,“空间~时间”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单指出一个物体的瞬间状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也描述该物体在时间中的变化。】霍金眼中的宇宙史  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综合考量,使我们对宇宙起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按照目前的“量子引力论”,霍金为我们描述了宇宙创生的大致过程:  约150亿年前——在大爆炸的瞬间,宇宙的体积是零,所以其温度是无限高的。大爆炸开始后,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随之降低。大爆炸1秒钟之后,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个温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一千倍。此时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以及少量的质子和中子。此时粒子的能量极高,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正反粒子对。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以及它们和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们并没有互相湮灭掉,以致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存在。  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们开始结合。与此同时,大部分正反电子相互湮灭,并产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相当于最热的恒星的内部温度。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氚核(重氢);氚核再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形成氦核。根据计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其余的中子衰变为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  几个钟头后,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停止下来。在这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中没有新物质形成,只是空间在膨胀。当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时,电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间相互的吸引力而结合成原子。由于宇宙存在着小范围的不均匀,区域性的坍缩开始发生。其中一些区域在区域外物体引力的作用下开始缓慢的旋转。当坍缩的区域逐渐缩小,由于角动量的守恒,它自转的速度就逐渐加快。当区域变得足够小时,自转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们银河系这样的铁饼状星系就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得到旋转而形成椭圆形星系。这种星系的整体不发生旋转,但它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缩。  由于星系中的星云仍有不均匀性,它们被分割为更小的星云,并进一步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由于引力坍缩产生的高温引发核聚变,聚变产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继续收缩的趋势,恒星进入稳定地燃烧。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的越快,因为它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强的引力。它们甚至会在1亿年这样短的时间里耗尽自己的燃料。  恒星有时会发生被称为“超新星”的巨大喷发,这种喷发令其余一切恒星都显得黯淡无光。这时一些恒星在晚期产生的重元素就会被抛回到星系中,并成为构成下一代恒星的砖瓦。我们的太阳就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它含有大约2%的这种重元素。还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并形成了绕恒星公转的行星,我们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霍金手头的工作  在思考宇宙起源之余,霍金的兴趣还集中在超弦理论和膜理论上。因为这两种理论都是高度抽象的,属于量子引力论的“副产品”,限于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科学家尚不能拿出实验证据证实或反驳它们。它们只是描述了我们这个宇宙可能怎样。超 弦  超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夸克和轻子)虽然表现得好像是点状物,但它们事实上并不是粒子,而是非常微小的“弦”。预计它们小得无法置信,其长度不大于10-34米,但却在构成物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弦还是科学家笔下的数字与公式,如果它背证实真的存在,将是当之无愧的“万物本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石。膜的世界  膜理论是由霍金的同事保罗·汤森为了表达薄膜在高维的推广而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类熟悉的世界可能是在一个我们感知不到的多维空间的膜或者面上。  膜理论是几代物理学家三十年的心血的结晶,目前是万有理论(TOE)的最佳候选者,它可用来描述从开端直到终结的整个宇宙,一旦该理论构造成功,将统一全部的物理学。  膜理论中的时空是十维或者十一维的,人类能感知的四维(长、宽、高和时间)几乎是平坦的,其余的维度全部被卷曲到一个小尺度的空间中。它就像人的一根头发,如果你从远处看它,它就显得像是一维的线。但是如果你在放大镜下看它,你就看到了它的粗细,头发的的确确是三维的,只不过其直径与长度相比微不足道。霍金认为宇宙的另外七个维度与构成人们熟知的思维时空相比同样微不足道。  膜理论模型是宇宙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它们是高度猜测性的。但是它们可以解释一些重大现象,例如:万有引力为何比电磁力微弱。霍金的地位  霍金的贡献——对黑洞性质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论——论重要程度虽赶不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但是足以为他在科学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论,整合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领域,自成体系,使他能与创立分子生物学(生物学与量子力学的成功结合)的科学家平起平坐。 宇宙学魅力何在  “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宇宙竟然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  观测和计算只是宇宙学家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用空灵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把数据和公式揉在一起,建构出优美和谐的理论。  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上无比悠长,空间上无比广阔。从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弦”到星系间的引力波,宇宙学家的视野异常开阔。与宇宙的浩瀚与古老相比,人间凡事往往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经常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也许会变得超然。也许霍金的魅力也来源于此。  公众绝不单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霍金,我们同时也在用人文的标准评价他。从霍金身上我们能感到了崇高精神的魅力,得到深沉的人生启示。霍金以病残之躯,写出一系列科普读物,引导门外汉走入宇宙学的玄妙殿堂,分享求知与发现的快乐,这件事本身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满结合。在霍金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知识与理性,更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懂得科学家肩负的是伟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无用之学有何用  也许有人会问,宇宙学的研究对象距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这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用?没错,研究宇宙学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门“无用之学”。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思想的存在。宇宙学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一样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彰显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何况它的结论和方法对我们思考其他问题有巨大帮助,甚至它能改变世界观与思维方式。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不会仅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会不懈地探索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很少会主动思考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何只能回忆过去而不是预见未来?夜为什么是黑的?为什么会生病?——这些问题意义深远,有些连科学家也无法回答。好像只有小孩子才会充满好奇地提出那些看似幼稚的傻问题,大人们都急于掩饰无知而不敢提问。其实,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好奇心带给我们丰富的食物,好奇让我们敢于使用火。科学正是源于好奇,源于对万物本源的探究,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善于发现简单事物背后大问题的人。  不要忘记,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水晶球体系”统治西方人的头脑达一千年之久,后来还成为天主教会钦定的宇宙学说。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引发天文学革命,才打破了旧教条对自由思想的桎梏。从此,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相辅相成,吹响了近代西方制度变革与工业革命的号角。历史告诉我们,宇宙观的革新是思想革命的前奏,它往往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尽管我们尚难预料今日的宇宙学变革会对未来有何等影响,但它的崭新观念已如清泉般汇入各个思想领域,催化正悄悄地发生。无用之学有何用  也许有人会问,宇宙学的研究对象距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这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用?没错,研究宇宙学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门“无用之学”。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思想的存在。宇宙学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一样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彰显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何况它的结论和方法对我们思考其他问题有巨大帮助,甚至它能改变世界观与思维方式。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不会仅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会不懈地探索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很少会主动思考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何只能回忆过去而不是预见未来?夜为什么是黑的?为什么会生病?——这些问题意义深远,有些连科学家也无法回答。好像只有小孩子才会充满好奇地提出那些看似幼稚的傻问题,大人们都急于掩饰无知而不敢提问。其实,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好奇心带给我们丰富的食物,好奇让我们敢于使用火。科学正是源于好奇,源于对万物本源的探究,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善于发现简单事物背后大问题的人。  不要忘记,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水晶球体系”统治西方人的头脑达一千年之久,后来还成为天主教会钦定的宇宙学说。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引发天文学革命,才打破了旧教条对自由思想的桎梏。从此,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相辅相成,吹响了近代西方制度变革与工业革命的号角。历史告诉我们,宇宙观的革新是思想革命的前奏,它往往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尽管我们尚难预料今日的宇宙学变革会对未来有何等影响,但它的崭新观念已如清泉般汇入各个思想领域,催化正悄悄地发生。 。

热心网友

宇宙是有尽头的,只不过我门现在的科学技术是有限的,在当前世界上美国制造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只能在150——200亿光年范围里观察,一个银河系直径只怕也比这200亿光年要大的多,所以我们只要超出这范围甚至更高,一定能看到其他星系。

热心网友

宇宙是你活着的时候是无限的,一旦你消失了,我想宇宙也就有尽头了。呵呵,我这是歪论。只是想说,活着就好。

热心网友

没有,你可以读一下时间简史啊宇宙最少是四维的啊,它的过去和未来都无限延伸着

热心网友

有任何事到了尽头就有终点没有永远

热心网友

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是有尽头的!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很多个宇宙中的一个!打个比方,石榴大家都认识吧》!把 石榴里面的石榴籽比做我们存在的宇宙,那么,还存在许许多多 无数个和我们一样的宇宙,然后这么多一样的宇宙有存在于一个大的空间,就像石榴籽包裹在石榴壳内依次类推,就这样一层裹着一层,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明白了吗!?!?

热心网友

你要是真的对这种深奥的问题感兴趣,那么你应该会想到宇宙地球之人类生命的来源问题,这种问题是科学家,哲学家研究范畴,不过人类至今都未研究出结果来~~~~~

热心网友

宇宙有尽头!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

热心网友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