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关于儿童抑郁症,许多文献描述到患儿时常表现啼哭、伤心失望、自我贬低、行为退缩、食欲及睡眠改变、想自杀等抑郁情绪症状。早在19...
热心网友
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关于儿童抑郁症,许多文献描述到患儿时常表现啼哭、伤心失望、自我贬低、行为退缩、食欲及睡眠改变、想自杀等抑郁情绪症状。早在1971年欧洲儿童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儿童及青春期抑郁是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 正常的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变化,具有显著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一般的学前儿童大都有情绪不稳定、易变性和冲动性的特征,其情绪变化常受外界环境所影响,而不属于病理状态。儿童情绪的分化(如喜悦、愤怒、惊骇、厌恶等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是随年龄而发展,并趋于复杂多样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双卵双生儿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单卵双生儿,后期同病率也高达66.7%。有调查发现,儿童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比率在20%~46%范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①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②父母患有精神病;③父母虐待或忽视;④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⑤某些慢性躯体病。 2.生物化学因素 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抗抑郁药作用主要是提高或调节中枢单胺递质及受体功能。因此,抑郁症的胺代谢障碍假说已逐步形成了受体过敏学说,用来解释发病机制。 有研究证明抑郁症患儿血浆皮质醇含量增高,提示可能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轴)功能障碍。对抑郁症儿童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结果为阳性。即患儿服用地塞米松后未见抑制皮质醇现象。住院儿童、少年抑郁症DST较门诊病例更为敏感,年龄越低越明显。 3.社会心理因素 那些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可产生绝望感及抑郁症。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增加发生情感性障碍的危险性。社区儿童少年抑郁症调查证实,重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既往常有抑郁发作史;隐匿性抑郁症患儿病前可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 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 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患儿可能表现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表现。有将这种行为表现列为抑郁症等同症象。 3.躯体症状 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临床分型】 儿童抑郁症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也有根据发育不同阶段而划分: 略.4.青春期抑郁症 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类似。躯体诉述、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亦较常见。此外,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自杀率明显增多。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精神检查以及临床观察。精神检查量表的应用有助于诊断评定。例如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抑郁症量表(CDI)、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Poznanski儿童抑郁量表。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 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儿童精神分裂症 急性起病者往往表现言语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破坏行为,呈类似躁狂状态。儿童分裂症常见有自发情绪波动,易被误认为双相或快速循环发作。社会退缩,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无力状态,罪恶妄想及自杀意念,类病态人格的表现,均可见于儿童分裂症。随着病程进展,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分裂性不协调情感以及幻觉妄想等症状更加明朗化,可与情感性障碍相鉴别。 2.器质性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可产生类似躁狂或抑郁症状,但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和阳性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3.心因性精神障碍 在儿童较为常见。受到强烈精神创伤后发生情绪低沉、悲伤哭泣,少数病儿可呈躁狂状态。起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持续时间短,以往无类似发作史,通过心理治疗一般恢复较快,可以与情感性障碍区别。 4.周期性精神障碍 多发生于女性青少年,发病与经期相关。少数男性青少年也有周期发作,其原因尚未明确。分为以下类型:①朦胧状态;②抑郁和躁狂状态;③运动性木僵;④妄想状态。其病程特征为起病突然、消失也突然,发作持续时间多为7~10日,通常每月发病时间相对固定,每次发病症状重复(复写症状),预后良好等特征可与情感性障碍区别。 5.其他 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均可表现过分活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攻击行为等,须加以区别。可采用Conner评定量表及躁狂症症状量评定有助于鉴别。 【治疗】 1.三环抗抑郁药 临床大多选用三环抗抑郁药(TCA),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TCA毒副作用大,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通常TCA剂量为每日2~5mg/kg,分2~3次口服。见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14日。对于难治性少年抑郁症,一般推荐应用TCA合并锂盐治疗,效果较好。对于儿童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可采用TCA合用抗精神药物治疗。TCA常见副反应包括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心电图改变等。骤然停药可产生撒药征候。过量可能致死。因此,须密切观察,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加强心电图监测或血药水平测定。此外,少数病例应用TCA可引起矛盾反应,如表现激怒、恐惧、攻击行为、类躁狂状态发作等现象。也有报道可发生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因而对有癫痫的儿童应慎用TCA。 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及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如氟西汀、氟伏草胺、万拉法新等新型抗抑郁药,已相继应用于儿童抑郁症。常见副作用有头痛、呕吐、失眠和震颤反应。TCA治疗无效者,改用SSRIs可获得疗效。Juin等人综合31例儿童少年(9~18岁)MDD,口服氟西汀(每日20~80mg),治疗7~89日,74%显有进步。长期服用SSRIs的副反应尚不清楚。少数报道氟西汀可引起躁狂症或轻躁狂,易发生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不稳定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躁郁症病人,有情感性障碍的家族史者也是易感人群。因此,在应用氟西汀过程中须注意诱发躁狂的副作用发生。有人报道在氟西汀(每日20mg)治疗的第一周就出现激动、易激惹、攻击行为。停药后行为副反应可逐渐消失。SSRIs的半衰期短,突然停药可引起撤药征候,甚至可在停药后6~8周发生。此外,在应用SSRIs治疗儿童抑郁症时,须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如SSRIs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产生5-羟色胺综合征,表现有高热、意识不清、激动等危重征象。 3.其他治疗 儿童非典型抑郁、精神病性抑郁亦可选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高效价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季节性抑郁患儿的治疗主要采用光线疗法,以2500~10000勒克司(Lx)的全光谱光线(10岁以下2500 Lx)照射患儿患儿,患儿距光源45cm左右,每30秒看一下光源(不能凝视),每次照光45分钟,早晨和傍晚各1次。此外,日常可鼓励患儿到户外活动,增加自然光线照射的时间,尤其在早晨更有效。严重病例同时可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对于严重少年抑郁症木僵状态或有强烈自杀意念或企图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以防意外,同时须加强监护与护理。儿童抑郁症易复发,因此,经治疗病情缓解后,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维持治疗,并须定期随访复查,以防复发。维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行为治疗主要以心理支持为主。给予关爱鼓励的同时,想方设法让儿童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或指导儿童回想获得过成功的经历。在患儿周围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患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若能够引起患儿的兴趣、希望,并支持他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则可减轻症状,预防自杀行为。
热心网友
青春期本身就属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的阶段,心理成熟,对于社会的各种困惑就会产生,加之学习压力等社会因素导致的。除了药物治疗外,建议可以通过看心理医生或者自我调节来慢慢恢复正常,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可以和朋友倾诉下,多和同学朋友沟通别,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热心网友
一是看心理医生。二是多和家人朋友交谈。
热心网友
不要去想它!自己开心是自己的!心胸开阔是最重要的!
热心网友
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心情坦然就不会被什么所谓的青春期抑郁症所困挠.
热心网友
青春期忧郁症是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原因是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会是人有一种压抑感,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口中常说的郁闷。随着生理发育趋于平缓,内分泌也逐渐正常,青春期忧郁症也会自然消失。多数人是不需治疗的,心情感到压抑时,找朋友一起玩儿,或用运动来冲淡压抑感。其实大多数人是不自觉青春期忧郁症的存在的,以为是一时的心理低潮期。青春期过去了,也就不再有压抑的感觉了。若压抑感无...
热心网友
青春期忧郁症是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原因是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会是人有一种压抑感,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口中常说的郁闷。随着生理发育趋于平缓,内分泌也逐渐正常,青春期忧郁症也会自然消失。多数人是不需治疗的,心情感到压抑时,找朋友一起玩儿,或用运动来冲淡压抑感。其实大多数人是不自觉青春期忧郁症的存在的,以为是一时的心理低潮期。青春期过去了,也就不再有压抑的感觉了。若压抑感无法自解,时常感到活着没意思,有自杀的冲动。这就需要心理医生加镇静剂来治疗了,那可不是在这里说说就能解决的事了。这需要专业人员来解决了。恕我不才,没能能力也没有胆量再次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