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但他们都是有限的,而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未来能够使用的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都有什么呢?
热心网友
可利用的能源种类很多。比如风能、潮汐能、水能、太阳能,这些能量的共同特点是需要转化为电能,当然,电能是最清洁的。但是很多东西无法直接使用这些能源转变的电能。比如汽车、飞机、火箭。。。,主要问题是电池存储能量太小,还有提供的功率不够。比如如果使用太样能电池板,单位时间转化的电能不足以为高耗电的设备使用,比如汽车、飞机。液态氢氧的成本太高,而且危险性很大。我认为未来大量使用的应该是核能,当然这需要技术上提供安全保障。一快火柴盒大小的核电池恐怕够一辆汽车用到报废了。
热心网友
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等
热心网友
1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具有成为后续替代能源的能力 根据初步资源评价,我国资源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有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1。1 风力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全国陆地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2。53亿kW(依据地面以上10m高度风力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7。5亿kW,共计约10亿kW。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海域面积广大,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目前技术条件下可在距离海岸10km,深度不超过20m的海域安装风力发电机组。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情况见图1。近期风力资源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地区有:经济发达的华东和华南的沿海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这些地区都具有建成若干百万千瓦级别大型风力发电场的资源潜力。未来30到50年内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风力资源在我国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中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2050年形成3~5亿kW的能力是可能的。换言之,风力发电的中期(10~30年内)发展潜力可以超过核电成为第三大发电电源,长期(30~50年)可能超过水电成为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总之风力发电将在我国能源供应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小水电资源 西部地区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全国小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5亿kW,而且分布广泛,遍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其中65%集中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已经在我国的电气化,特别是农村电气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约有1/3的县依靠小水电作为主要供电电源。目前我国的小水电开发量已经达到20%左右,估计到2020~2030年期间,我国小水电资源将基本开发完毕,届时可以形成1亿kW的装机水平,在我国当时的电力装机中占据10%左右。 1。3 太阳能资源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0×1018kJ(12×101。kcal),约相当于1700亿tee。从全国年太阳辐射能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河北、山东、辽宁、吉林西部、云南中部和西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东部和西部以及台湾省的西南部等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大。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见图2。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目前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热水供应,目前太阳热水器已经有5000多万m2的保有量,2020年和2050年分别可以达到2亿m2和5亿m2保有量,分别可以替代1200亿kwh和3000亿kwh,替代高峰电力8000万kW和2亿kW。随着太阳发电的发展,一般估计(欧洲光伏发电协会资料),2040年太阳发电可能占据届时全球发电总量的20%,按照中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也应该有10%发电装机来自于太阳发电。 1。4 生物质能源资源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有农业废弃物、森林和林产品剩余 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杆年产量超过6亿t,可作为能源用途的秸秆折合约3亿tee,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废弃物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m3。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量相当于2亿tee,同时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的能源利用量还将大幅度增加,估计到2020年可达3亿tee。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市垃圾产生量将达到2。1亿t,其中60%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置,可收集20~100亿m]沼气作为能源使用。能源作物是具有商业开发前途的生物能源资源,适合我国种植的能源作物品种很多,主要有油菜子等油料作物和一些野生植物,如漆树,黄连木和甜高粱等。2020年这几种主要资源有年产液体燃料5000多万t的潜力,其中乙醇燃料2800多万t,生物柴油2400多万t。总之,不论是直接燃烧、发电,还是液体燃料替代,生物质能源资源在我国能源供应中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发挥作用,在未来能源供应构成中可以形成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可以达到10%,2040年之后可以达到30%或以上的水平,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 2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有了一定的水平。具有大规模的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从开发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 风力发电 到2002年底,全国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46。8万kW。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10位,亚洲第3位(位于印度和日本之后),此外,我国还约有17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总容量约2万kW)用于边远地区居民用电。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00kW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正在开发兆瓦级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并且已经建成了32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为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制造业考虑,已经具有750kW以下级别的风力发电机的制造能力,兆瓦级别的风力发电装备也在研制之中,估计2005年可以面世。 2。2 小水电 到2002年底,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为2850万kW,近年来年均增长量在150万kW以上。我国小水电设计、施工、管理及设备制造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3 太阳能热水器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第一。到2002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4000万m2,占全球使用量的40%以上。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超过3000家,生产量达1000万m2,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2。4 太阳能发电技术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生产和应用主要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热发电技术尚处于空白。到2002年底,全国已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3万kW,主要为边远地区的居民供电,其中近两年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的安装量达1。7万kW,安装量超过历年总和。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超过2万kW,制造厂有10多家,2002年的实际产量超过1万kW。除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边远地区和特殊用途供电,我国也开始了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试验和示范,正在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2。5 沼气技术 我国的沼气技术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和8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用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目前全国有户用沼气池10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30亿m3。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900多处,年产沼气约12亿m3。掌握了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水等工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厌氧消化技术,形成了可以服务农村的小型沼气和服务于工业化开发的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队伍。具备了沼气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技术、装备和施工能力。 2。6 其它生物质能源技术 除了传统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我国在生物质能发电、液体燃料生产方面也进行了尝试。目前,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kW,其中蔗渣发电170万kW,其余为稻壳等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沼气和垃圾发电等。乙醇燃料生产已接近100万t,生物油和能源作物技术的开发也在试点和示范之中,其中甜高粱制取酒精的技术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的条件,目前试产规模已达到年产5000t。 综上所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个别产业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处于商业化发展的前夜。但是总体水平还只能满足低水平上的需求,还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能力,需要继续扶持发展。 3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障碍 可再生能源技术种类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差异。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缺乏对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 (3)没有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可再生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通过优惠的投融资政策降低成本。 (4)资源勘查水平低,影响开发利用规划的制订,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5)受技术进步水平的限制,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相对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可再生能源的环保和其它社会环境效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体现。 (6)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法规保障,不能保持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稳定和持续,使其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能长期坚持。 (7)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可再生能源工业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制造技术水平较低,关键的设备仍需进口,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尚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 (8)缺乏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公众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关注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局面。 4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约50%生活用能仍然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直接燃烧提供,落后的用能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提高。过度依赖薪柴还造成森林等生态林草植被的破坏,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目前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800多万户、约3000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远离现代文明。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基本电力供应是必须完成的社会发展任务之一,同时,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的比例将大幅度上升,对化石能源供应构成一定压力,同时农村秸秆等废弃物严重过剩,随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采用新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优质化利用,对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调整能源结构的迫切要求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根据我国矿产资源保证度的评价,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除了煤炭,将来可以依赖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由于我国煤炭资源高度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虽然煤炭资源量是充足的,但是受环境容量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制约,煤炭生产和使用量是有限度的。我国的核电只能保持适度规模发展。水电资源高度集中在西南地区,需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输电容量和受电地区的电网安全对“西电东送”有一定制约。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资源是有保证的。其中的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替代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替代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4。3 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最重要来源,废气排放中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即使我国实现用增加一倍能源消费量获得经济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1亿tce。如果不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的消费量需要增加约8亿tce,环境污染的控制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将来的电力相当部分需要依靠“西电东送”解决。“西电东送”的电源除了依靠西南地区的水电外,在北方主要靠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煤电基地,高度集中在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大气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的地区,环境污染的威胁是严峻的。因此减少煤炭消费量,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题。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努力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必要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是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手段,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又是国际公认的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承担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 4。4 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的良好机遇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成功经验说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可以形成重大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增长速度也达到15%以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已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领域,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作为占领未来能源领域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据欧盟预测,到2020年,欧洲仅风力发电就可带来180万个就业岗位,年市场额达750亿欧元(约折合人民币7200亿元)。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将拉动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带动农业生态建设,巩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成果,同时也可促进就业和边远地区脱贫致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