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众生都能和佛有缘!!!

热心网友

因为,说实在话,受的教育越多,对他的染污就越重,他的执着就越重。佛教是教育,是教育人改过自新的教育。越是受教育多的人越自以为是,越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恶的一面,所以对佛教的教理就难以接受。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不接受佛理的原因很多,要而言之,不外不信和误释。一、不信——源于知道的不深切1.表面上一切迷信的行为不可解佛教的特点,是尚理论而不迷信。然而为了修习上的方便,也有表面“似乎极迷信”的行为,如密宗持咒等。其真正意义在用咒力(他力)引起自己的定力,而发挥妙用。倘不研究其内在的原因,自然不能了解其真意。2.说佛法的人,不用现代的治学方法与用语,因而不易被接受,并致认为迷信。很多的人,对佛理不明白,或对所谓“迷信”行为有所怀疑,就询于僧侣或教徒;他们里面,或有不通达近代治学方法的人,其对佛理的解释,自亦难以现代语言思想来作表达的工具。其结果将引起“迷信”,与“不了解”的结果以致不易使人接受。3.经文难解曾受现代教育而虚心求解的人,对佛理既怀疑,又不能从一般僧侣或居士(在家学佛的人)处获得满意解答,不得不求诸佛经。岂知经文深奥难懂,非深通古文者,不易求解。又因佛经是记载释尊昔日四十九年内,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所解释关于佛理的意义与事实,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加以佛经展转印传,文字的错误日久可能发生,为求永久保持佛的真理计,不得不多说不同的经,多写不同的论。但此并非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只一个,而说法不同,入手不同,观点不同。设有失传者或错误者,由其他经典不难对证,因此或可不失真理。故经论至今凡数千卷,各种经典的说法有时不同,用意也不同,若不总览多卷,势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数千卷,究应先由何卷入手,选阅那几卷,即或已选出,真意能否领悟,也成问题。使有心人徒呼奈何。盖有知识的人,无法盲目接受一种理论。二 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1.某种宗派仅流传佛法的一部份经典既如上述为记载某一定环境一定对象的文章,著重点不同,理解者自难免有感到不完全之处。但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又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是则世间的真理本来如是,也永远如是,与佛的说法与否,或与人的是否接受佛法,根本无关。释尊不过启发说明世间有真理和如何能达到求真理的途径。以各人环境不同,观点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资质不同,虽真理则一,而势不能不“殊途”,方能使各样的人“同归”。盖佛愿任何人均能趋向真理,不愿有一部份人,因受求真理之方法的限制而失此良机。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于此理。各种宗派,因对象的不同,内容悬殊,冲突自属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固不变异。于是一部份人误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云,究何所事。实则因其自身观点不对,而致误解佛法;又或所遇见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冲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两派,就是一例: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禅宗,轻外表而重内心,曰:“修证在一心”,谓学佛不艰难,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净土宗,不但信仰释尊,而且信仰佛所说的经,推行佛法的人,及佛所口述的其他境界佛国。对神奇之事亦所深信,如西方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等,因而有许多形式的修持,希望获得弥陀的摄受而往生。以上两法虽异,而最终目的则相同,只可说其方法及出发点不同。兹举一例譬喻之:设在苗栗有一乡人驾牛车而问我如何方能去台北。答曰:“驾车沿公路北驶,经三日可达。”另一火车司机问时,则答:“开足马力向前,三小时即达。”另一飞机师来问,则答:“必需持罗盘定向正北,飞二十分钟即达。”另一步行者来问,则必答:“由此沿公路北上,遇小路莫入,遇来人则问,不可懈怠,恒心精进,终有达到的时候。”以上例言,去台北则一,为使人人可去台北,不得不说不同的答语。飞机师不得笑牛车的走法不对,火车司机亦不得笑步行的为非法,是因为各人处境不同,工具不同的缘故。从此点看来,不可误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说法为不合理,也不可窥某一宗的理论而误解之为佛法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