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东风汽车公司是由原来的东风控股还是由日本、法国的企业控股?(换言之:是由中国的公司控股还是由外国的公司控股?)有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热心网友

双方股份相等,各持50%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概况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战略合作携手组建的新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2003年6月9日正式创立,7月1日正式运营,苗圩任董事长,中村克己任总裁。现在由徐平担任董事长,苗圩已经当武汉市委书记去了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67亿元(折合约2400亿日元或20亿美元),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东风汽车公司以其包括相关子公司、关联企业股权在内的现有资产进行出资,日产汽车公司以相应的现金做为出资。公司注册地设在湖北省武汉市,拥有约70000名员工。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拥有全系列卡车、客车、轻型商用车及乘用车产品的合资汽车企业,其商用车使用东风品牌,乘用车使用日产品牌。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将建立乘用车研发中心,并保留和发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现有的商用车研发中心。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合作层次最深、领域最广的合资项目。 ——规模最大。从资本规模上看,新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67亿元,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合资企业。从日产角度来说,这也是日产历史上仅次于美国投资项目的海外第二大投资项目。 ——人员最多。合资公司员工数将达到70000人,是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数最多的合资企业。 ——产品最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和汽车装备,是国内汽车行业第一家全系列产品的合资公司,也是日产公司在海外唯一的一个全系列合作项目。 ——层次最深。合作业务范围不仅涉及双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且日产方还将向合资公司提供包括产品规划、采购、物流、质量控制、品牌管理、市场开拓、销售网络、金融服务等方面经验,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各环节。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期销售目标是在2007年达到62万辆汽车,其中商用车达到32万辆,乘用车达到30万辆。到2007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和乘用车将在销售台数和收入上都翻番;利润率达到两位数。商用车力争进入世界前三强;乘用车品牌价值在中国成为最好之一。东风有限成为国际知名企业。 。

热心网友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日本日产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投资170多亿元人民币组建的合资公司(其中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现金投入85.5亿元人民币),是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在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东风汽车公司在2003年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销售收入位列第四。合资后的日产、东风汽车集团成为全球第四或第五大汽车制造商。

热心网友

从1969年建厂至今,已届而立之年的东风公司一直蜗居在深山之中。“东风”的前身是“二汽”,1964年,中央根据“三线建设”的指示,决定把二汽的厂址选在武当山一带,“找一个既有铁路又有公路,厂址打不烂,运输炸不断”的地方,于是厂址最终的选择定在了大山的深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汽”也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军转民”,开始了面向市场、以改革求发展的道路。1981年,以“二汽”为核心的东风集团成立。1986年,东风公司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试点,首批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从1989年起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工业500强前十位,年汽车生产能力已接近60万辆。改革开放以来,东风公司发展迅速,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其中当年看似合理的厂址所在地就是其中之一。十堰距离武汉600公里,没有飞机场,出入只能靠火车或汽车,由于来往要出入大山,交通很不方便,从武汉到十堰往返一趟光路上就要花掉差不多两天的时间。这种地域的劣势客观上给“东风”在引资问题上制造了不小的障碍。投资方首先要考察投资环境,但漫长的行程让前来“东风”参观考察的投资者望而生畏。十堰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而对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流的畅通,只有在市场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做出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地域的限制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在上海、广州等地优越的生活环境和高薪的诱惑下,相当一部分的优秀人才离开了“东风”。“东风”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许多有市场潜力的研究项目被迫搁置,一些巨资引进的先进设备由于没有人使用而尘封。“神龙”投石问路 “东风”随后迁出走出十堰成为“东风”的必然选择。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风”就开始了一步步跳出大山深处的努力,于是“东风”的轻型车生产基地放在了襄樊,轿车生产基地神龙公司设在了武汉开发区,现在终于轮到“东风”的总部了。据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介绍,将迁往开发区的包括“东风”的营销总部、研发中心等。“刮”出大山,“东风”面前是一马平川。首先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以神龙汽车为代表的轿车生产和相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来到武汉对“东风”的汽车形成规模效益以及筹措发展所需的资金是个促进;其次,武汉高校众多,知识密集,迁到武汉对“东风”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也有好处。打造支柱产业 武汉只欠“东风”其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就与“东风”有着极深的渊源,1991年,正是由于“东风”和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设立的神龙汽车落户武汉才促使武汉市决定设立了经济开放区。10年后,“东风”也来了,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龚益鸣从武汉战略发展的角度评价了“东风”的到来,根据武汉市的规划,武汉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其中轿车生产是重中之重。武汉市“十五”规划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年产轿车30万辆的生产规模、附带形成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以及相关的商业、贸易产业链。但目前武汉离这一目标相差还甚远。武汉轿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神龙汽车的生产能力仅为8万辆,如今借来“东风”,武汉市下一步要做的只是以“东风”为新的龙头整合现有的汽车生产。“东风”的到来将带给武汉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2001年,武汉开发区全年的财政收入为17.85亿,其中东风控股的神龙汽车一家就贡献了7个亿。开发区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祝天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估计,“东风”的到来将再给开发区增加10个亿左右的利税收入。届时,汽车生产将真正成为武汉开发区的支柱产业。武汉喜借“东风” 十堰痛伤别离相对于喜借“东风”的武汉,十堰则正笼罩在离愁别绪之中。在“二汽”诞生之前,中国的版图上根本找不到十堰市的名字。1967年,国家为建设“二汽”,在十堰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了新的十堰市。可以说,十堰因车而立,因车而名,十堰的发展历史就是“东风”的发展历史。现在“东风”要迁走了,“东风”搬至武汉,十堰这座“汽车城”今后将如何面对有城无车的局面?十堰是个典型的产业型城市,据估计,有近一半的十堰常住人口从事汽车生产和与汽车生产相关的零部件生产。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龚益鸣估计,除了汽车制造业,十堰市其他所有的产业如化工、轻纺、医药的产值等加起来不过5个亿,这一数字在“东风“载重汽车96亿的销售年收入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东风”的出走必将带走十堰的一部分税收收入,如果东风将带给武汉开发区的收益是10个亿的话,十堰则同时少收入10个亿。产业型城市的一个弱点就是一旦遭到市场冲击,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将来一旦载重汽车的生产有所波动,十堰的命运就很难把握了。龚益鸣认为,十堰作为东风公司的载重汽车生产基地,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改变。“东风”出于整体的考虑,另外也是个理智的选择,因为载重汽车的生产有一定的污染,不适合设在大城市,所以即使生产线整体更新的话,“东风”仍然有可能将其留在十堰。调整战略目标 十堰另谋出路目前,如何应对“东风”出走已经提上了十堰市的议事日程。实际上,十堰的前途并不会因为东风总部的离去一下子变得黯淡,因为十堰本身还有其他优势可以开发,十堰在这方面也早有准备。在《1998—2020十堰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纲要》中,十堰就提出了建设“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的战略目标。十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处在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白垩纪恐龙蛋及恐龙骨骼化石群遗迹等著名景点,旅游市场有很大的空间。甚至有建议说,十堰可以与武当山捆绑,更名为武当市。十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金、银、稀土、绿松石等矿藏的潜在价值达到4000亿元;十堰的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就有340万千瓦;十堰的药品品种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多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药品品种中,十堰就有235个,称得上是个“天然药库”。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十堰的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迁往武汉不仅是东风公司自身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所采取的一个战略步骤,同时也是我国汽车工业战略布局的一个重大举措。有关专家认为,此举对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制造业格局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一步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