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指取得资产或劳务的支出。成本计算通常是指存货成本的计算,因此“成本”实际上是指存货成本。存货的取得方式:从企业外部购买;企业自己生产。存货成本:取得存货的支出,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热心网友
地区建造 regional construction在我们的生活中,提起手表,会想到made in Swiss;提起葡萄酒,会想到made in France。我们也经常会看到made in Germany、made in Japan……、以及made in China。不同的产品由于产地的不同,有着内质的不同。即使在今天,虽经全球化经济的挑战,相当一些传统地方产品仍在市场竞争中顽强地保持着本地的特色。你可以在IKEA任何一家店里看到中国产的棉制品、意大利产的玻璃器、越南产的藤编家具等。虽然是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和营销模式,却选择了每种产品的传统产地,来降低成本和保证品质。当我们把视线从制造(making)的问题转到建造(construction)的问题,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建筑和产品一样都存在着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过程,而制作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过程。产品的制造依赖产地的生产能力,建筑作品的完成也依赖于当地的建设能力,即地区性的建设方法反作用于当地的建筑设计。建筑不能移动,它一般都是位于它被建成的地方,长时间受地区因素影响,并成为地区中的一部分影响着后来者,因而建筑中的地区化表现得更为显著。我们把这种受建造因素影响造成的地区建筑现象称为地区建造。一、地区建造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建筑是具有地区性的。吴良镛先生指出:“建筑本是地区的建筑,是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建筑赖以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当今全球化与地区化的冲突中,由于各地在气候、社会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或不平衡,使得我们不可能用一种统一的设计风格来解决各地不同的建设问题。因此,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也理应不同,建筑中的地区性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建筑是建造的艺术,但是它是形而下的。它不是雪白的绘图纸上棕色墨水留下的美丽的线条,而是一块砖、一把泥的砌筑过程。它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几个非常基本的方面。首先是自然法则中力的相互作用;其次是我们所使用的材料的结构;还有就是这些材料放置在一起的构造方式。一个建筑作品的性格是由它使用的建造类型和各部分连接、融合的营造过程,及其依据,即结构、构造、材料等内容决定,这些都影响限定空间的表面的表现方式。密斯曾说过:“建筑开始于你把两块砖小心地叠在一起的时候。”既然建筑是具有地区性的,建造的因素又是建筑学中无法回避的,那么可以说,地区建造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一方面,不同地区在环境,经济和技术上存在着差异,从客观上造成各地区建筑上的很大不同。另一方面,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环境特征类似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方,各地的建造方法、建筑材料,工艺和传统偏好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区建造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二、地区建造的语言语言是具有时代性的。古代的建筑师同时也是工匠,设计的过程与建造的过程是同时的。工匠(建筑师)对材料的感知,对加工的技艺的认识,和建筑实施的过程中的直接操作,构成了一种建造的文化。这使得不仅结构、材料、做法,甚至光线、风和流水的声音对于建造形式的完整都变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代的建筑师应该经常像古代工匠一样问自己:“我们如何操作”、“我们怎样处理结构”、以及“我们使用何种材料”?地区建造的语言是多方向、多层次的,它包含地区材料、地区工艺、地区作法、地区技术。石头、砖、木材为建筑座落于大地上提供了不同的表征,为地区精神提供了一种实在的可识别性。拉斯姆森在《建筑体验》中写道:“在日本的花园中,地砖和台阶石的设计适于穿木屐走行。当日本人走进房子时,他便脱掉木屐,屋子里的地板上铺着草席。里面每件物品都用木材、纸张及其它一些摸起来柔和、惹人喜爱的材料制成。” 材料是建筑的皮肤,它为建筑的提供了从视觉到触觉的不同感受。坂茂正是发现了纸——这种传统只属于东方的建筑材料,以其半透光的效果被抽象成一种东方人含蓄性格的反映。在他的设计中,再生纸可以在现代技术下变得强度相当高,同时可以返成纸浆重复利用,传统建筑材料被做成轻型建筑结构。在阪神大地震后,坂茂和来自全日本的学生志愿工作者建造了一座教堂和30座临时房屋。由于纸质轻巧,不需要起重机械,志愿工作者才能建造房屋。现在坂茂正致力于一种新的材料:竹质夹板。这一切使得旧的地区建造文化在新的适应技术下获得新生。地区建造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建造处理之时融进人的情感。阿卡汗奖的建筑作品证明,并不是只有发达国家才可以做出好的设计,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能够结合本国实际,使用并不昂贵的材料做出好的设计。Fabrizio Carola的毛里塔尼亚kaedi地区医院使用了双层砖券以适应当地的干热气候,以极低廉的价格创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细部就是材料连接时最有表现力的地方,制作感和设计感都表现在细部里面。细部做法从来就不是从纸上凭空发明的,富于个性的创新和地区普遍使用的做法有一个循环的互动的关系。麦金托什所做的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的墙面由大小不同的石块仔细地砌筑而成,具有现代的平面构成感。实际上,这种粗糙石材的砌筑做法是苏格兰建筑中一直传承着的手法,它展现着苏格兰人粗犷顽强的民族性格。地区技术可以是多方面的解决,可以是结构的,也可以是声光,或热工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生态建筑的一些方法。从结构上看,似乎建筑没有大的差别。但由于各地的基地情况和建筑形态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差异,结构方式也有很多有特色的创造。路易斯·康为孟加拉国会建筑群所做的圆拱是这一建筑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许多后来者只关注到了它神奇的光影,但实际这是为地震多发区从结构技术上一种适宜的解决。三、地区建造的原则亚历山大·仲尼斯和肯尼斯·弗兰普敦提出了批判的地区主义建筑的概念。作为地区主义各种方法中的一个,地区建造应该遵循批判的地区主义的原则,并着重于从发挥地区特有材料、技术方面发展建筑的动机。(一)适用的原则“适用”是建筑设计中经常提及的一条设计原则,但是它经常被狭义地解释为功能的好用。这里所使用的“适用”一词则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建筑师工作的目的。由于地区建造是一种基于本地条件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服从经济的因素,利用有限的资源给出适宜的解决。它应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在结构上是现实的,而且是外部环境的产物,对光线、风向、气候条件以及地方材料的运用等做出相应的反映,以适应特定的场所。只有适合本地的建造方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建造方法与地方文脉相连,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造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相反,地区建造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适应的原则应该是双向的,既针对新技术,要求它与本地条件相适应;又针对传统方法,要求它适应现在和将来的需求,其根本是一种人文关怀。(二)发展更新的原则老的东西不会再生,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地区建造是要具有一种发展的眼光。师法先人,而非用先人之法。尊重传统,但是不拘泥于传统。阿尔托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部的相互作用会不断产生出新的解决方法、新的形式、新的材料和结构意识的无穷变化。”应当努力发掘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精髓,获得启发和灵感。但是也不能因此排斥新技术的作用,毕竟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改变,应该以一种发展和更新的眼光看待新的建造技术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新的材料,运用不同的制作过程。应该鼓励在适用的原则下,多发展适宜本地条件的新技术。(三)多样的原则我们一直都知道多样化的重要。自然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式,用同样的构造,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基本结构可以创造出千百万种不同的合成品,每一种都能是一种高水平的形式。一种生物不能适应其它物种的生存方式,某地的建造方法也可能不适应它地的特殊环境。爱迪生曾花好多年试图解决建筑难题——用一种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标准化住宅。尽管花了好些年研究这个方案,结果还是遭到了他一生唯一一次真正的失败。弗兰普敦认为建筑是一种“诗意的建造”。如何成为“诗意”,就有多种解释和发展的可能。原广司写道:“建筑的取材,对于一个聚落是有限的,但从世界各地的聚落来看还是数量很多的。聚落告诉我们仅仅材料这一点就有无限的变化和变形。”地区建造针对不同的地区,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决办法,但最终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满足人的安居和发展。四、提倡我国因地制宜的地区建造“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建筑理论,无视建筑物所在地的特殊性,使方盒子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蔓延,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地区建造是一种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它的原则决定了它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从不可抗拒的技术与客观条件角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中国的地域广泛,各地的文化、经济、气候和技术水平都颇为不同。长期以来,中国建筑界、以及关注建筑的非建筑专业的人,都有强烈呼声:探索有本土文化的建筑。其中,地区建造是解决中国建筑问题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如果能在一定地域内利用所在的建造因素,无论从美学上,或在生态上,创造一种“场所感”,即能有利于制止现代主义带来的单调感。地区建造是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方法的一种有益的途径。当我们邯郸学步似的从西方学习了一点混凝土和钢材的皮毛,又逐渐忘却了自己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工具,传统的技艺,地区建造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从材料和技艺等方面重新解释中国木构建筑特征和传统工艺的潜力。在中国,建筑师曾经是一个匠人,懂得怎样制作细部,现在看来,也许还是做一个匠人的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国外随处可以看到made in china。但是中国产品的品质还不是很好。总希望made in China能够像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Japan那样成为品质优异的象征,也希望能看到constructed in China成为好建筑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