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日读坛经,在定慧品中,有一段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就是说如果总是思量过去的心念、现在的心念、未来的心念,念念不断、缠绕不绝,就叫做自我系缚。后面又有一段云“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意思是说假如只是百物不思,断尽念头,一念断绝就死,别处去受生,这是莫大的错误。末学愚迷,想了不行,不想亦不可,不是矛盾吗?请大德善知识示解!
热心网友
我觉得不能这样抛开上下文单提出两句话来分析。因为禅宗用语不是像玄奘法师的系统那样特别规范。定慧品中那一段的上下文是:“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您请注意了,这里所说的“念念相续不断”的“念”是指什么?是“思前境、别冤亲、执好丑”的念。如果念念执著前境,即是分别执著,当然是系缚~于十二因缘中属于爱缘取,增益无明烦恼,也是招致苦果之因。后面那段的上下文是:“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您请注意了,这里所说“念尽除却”的“念”是指什么?是“离诸境、心不染”的无念之念。如果念念无住、念念离境,即是念念分明、念念觉~不就是佛教最原始、最根本的修学法门“四念处”的“念”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吧。比如你修数息观时,如果当下一入息尽,一出息起时,你如果还想着刹那之前的那一入息,甚至在刹那之间联想了、走神了,那你就是“思前境甚至于前境起想念”。如果你了了分别当下入息尽,出息起,了了分别当下入息、出息长短,这个“觉照”刹那不失,也不是造作而来~因为无可造作,一切自自然然,只是如是而知;这个就是“四念处”的“念”,而不是“想念”的“念”了。
热心网友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若有念,念念为觉念则不为念所缚。若真达到无念,岂非如同木石。因为是人,所以只要清醒时就会不想这个就想那个此即: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这样的说法,愿对您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念是烦恼分别,如镜中像,水中月,本无有实;无念之觉照如明镜,如无波之水,灵明不昧,不生不灭,离水无月,月还是水。若是全无明觉,如同木石,非死即或为无想定。有何作用?
热心网友
不太理解。帮你问一问我的朋友。。。。。。。。。。。。。。。。。。。。。。。。。。。。。。。。。。。。。。。。。。。。。。。。。。。。。。。。。。。。。。。。。。。。。。。LSD192:答: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无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禅宗开悟祖师凡有开示 , 皆不离本性第八识体 , 一切法是第八识体所生故 若不能内见自性不动, 不能证得第八识体 , 即无有禅 , 则坐 , 即着境 , 即着净 , 即是系缚, 为何?不能现观万法皆是第八识体所生 , 不能知心如幻 , 故无能离于境也 若能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则能渐离于相 , 为何?自性本离相 , 自性本无住故, 故于念念中 ,有如是差异 , 不可不知也 2005/11/30 03:41am。。。。。。。。。。。。。。。。。。。。。。。。。。。。。。。。。。。。。。。。。。。。。。。。。。。。。。。。。。。。。。。。。。。。。。。。。。。。。茶叶蛋答:《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此识有两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出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2005/11/29 11:41am。。。。。。。。。。。。。。。。。。。。。。。。。。。。。。。。。。。。。。。。。。。。。。。。。。。。。。。。。。。。。。。。。。。。。。。。。。。。。zwz00999答:“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这是凡夫妄想意识觉知心境界,只因未破无始无明,不入中道实相观,没有般若,七识依习气业力遍计所执故,意识妄想分别。“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这是凡夫执一念不生意识境界以为开悟境界。证悟菩萨境界,七识出生下品平等性智,意识出生下品妙观察智,因此缘故,七识改易放舍遍计所执性,意识改易妄想分别性,了别依然了别,否则不名为“识”,只是了别没有了无明遮障,改为转依自性清静心之真如体性:七识因此渐渐不受习气业力的驱使而作遍计所执,意识也渐渐远离妄想分别和执著,如此了别渐趋无漏有为性,等到佛地乃纯作无漏有为了别。总之,凡夫地除了熏习纯正的佛法正知见,如理思维之外,其他的确都是“想了不行,不想亦不可”,所以,有古德开示云:想即要吃棒,非想也要吃棒,乃至想非想犹须吃棒。为什么?皆意识妄想境界也。只有参禅开悟,才能“不断百思量,菩提这么长。”2005/11/29 10:22am 。
热心网友
哈哈,矛盾吗?多读佛经,你会发现处处皆是矛盾呵!可是等一等,你为什么会认为它是“矛盾”的呢?是“谁”在自相矛盾呢?矛盾的是外境、是见地、是文字呢,还是你自己呢?字落在纸上,念头自然起落,外境随缘变迁,它们本身哪有对错,哪有矛盾不矛盾的特性呢?那么“矛盾”的,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而如果“矛盾”的产生,是有源头的,那消除了这个源头,还会剩下什么呢?当你用意识去思考的时候,才会有矛盾。当你用逻辑去判断的时候,才会有矛盾。当你的世界有是非曲直时,才会有矛盾。而矛盾的世界,本来没有矛盾。禅所要指引你的方向,就是那个意识世界以外的境界。就好象是在梦中无法认识到醒来的境界,在梦中怎么用逻辑分析也不能等同于醒来。但醒来了,就是醒来了。一切棒喝,以及矛盾,都是要你从习惯的意识梦中惊醒,获得解脱。众生执取于二元世界,凡事不是空就是有,不是对就是错。而在解脱境界中,是没有这些界限分别,超出我们逻辑思辨的概念。一切言语及思维,都是有漏的。但众生开悟,又不得不假借这些为法。如 apei 所说,陷在这个疑情里,好好去参!不要用太多逻辑。有些过来人告诉我:不要用思维心,用你的直觉!。
热心网友
不知你是否愿意学禅,如果学禅的话,此处的疑情正好让你由此开始参悟。我替你梳理一下,众生念头念念相续不断,而这个是轮回的业因。而一般意义上的如果“念尽除却”那么睡觉也是如此,为什么说“一念绝即死”呢?可见这里说断除的念不是一般意义上面的意识。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断了六祖说的那个“念”,那还就真的是死了,不过别处受生那就又相续起来了,等于还是没断。那么到底怎么才好呢?如果参禅的,就去观察那相续不断的去。看他怎么个不断法,看他是不是能够完全百物不思。如果参不进去,不如先把经典看看清楚,修行的基础打好,做好准备,再来参详。其实如果现在道理上给你说,也能说个大概,但是如同望梅止渴、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