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2、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法正则民(朴实),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导)这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最好读法律专业的同学或者对古文精通的朋友来给予我帮助,希望每句话能翻译,谢谢
热心网友
1,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遇上好年景终身饱暖,即使遇上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这样,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2,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标准,是用来制止残暴而表率好人的。法律公正,民心就会纯朴,罪罚得当,民众就会服从。况且管理民众而教导他们向善的,是官吏。(如果)官吏既不能教导民众,又用不正当的法律加罪于民众,这就反而为害于民众,而作出了凶恶残暴的事了。你的第二段原文几处多字和标点错误,以下是正确的原文: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热心网友
楼上说的对。比较准确。
热心网友
明君治国 要使百姓上可以养父母 下可以养妻子儿女 丰收时可以吃饱 歉收时免于死亡 这样以后使百姓为善 所以百姓也容易顺从这个是高中课文 我给忘了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找高中的书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