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收藏知识!

热心网友

全国通用田村制式电话磁卡于1994年发行,第一套为《中国长城》拼图卡,到2000年为止,中国电信共发行了面值47亿元的70套田村卡。但自1998年开始,田村磁卡机因技术和安装条件苛刻等原因,逐步从大街小巷中退出,而为IC卡所取而代之,形成了使用和消费困难的局面,握有田村卡的消费者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在1997年的邮市火爆时,田村卡的表现令人称奇,价值高出面值5倍以上的是正常现象,像1995年初发行的“猪年”田村卡的市价竟高达2800元,比50元的面值足足高出了25倍。但由于投机过度,于1997年3月底引发了跳水行情,并就此一蹶不振,许多卡商和集藏者与投资者更是深套其中,损失之大无法形容。虽然早在1998年,即有先见之明者呼吁中国电信采取措施,解决田村卡的问题,到了1999年底,因田村卡电话机大量退出使用,这种呼声已变得更为强烈。“马踏飞燕”加印片的载体是“马踏飞燕”普通邮资明信片,发行于2002年I月10日,因只有12508毫米的规格而被集邮者冠以“小家碧玉”的爱称。邮政部门大力开拓新业务,于是“小家碧玉”担当此任,从此,以“马踏飞燕”为载体的加印片开始大量涌现。   “马踏飞燕”加印片不仅为各地邮政部门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渠道,也为集邮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收集品种,同时也为研究者、组集者开拓了一条新的探究之路和组集之路。近年来,在郭润康、马佑璋、葛建亚等集邮家的积极倡导下,“马踏飞燕”加印片收集者遍布全国。可以说,每一枚“马踏飞燕”加印片的推出,都会在“马片迷,冲激起波澜,葛建亚称之为“马踏飞燕现象”。   透视“马踏飞燕现象”,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收集,二是研究,二是展示。   收集:变传统收集为专题收集   “马踏飞燕”加印片收集渠道不畅,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它不像邮票那样有发行公告,所以很多“马片迷”们往往是靠碰运气来收集,大多是在发行首日之后才收集到的,在发行首日收集到的是寥寥无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是需要邮政部门从该项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推出“马踏飞燕”加印片之前利用集邮专业媒体多多广而告之,以方便“马片迷”们的收集。二是希望“马片迷”们改变以往传统的收集方式,变“全面出击”为“重点突破”,确定一个或多个自己喜欢的专题,根据专题需要来收集。      “马踏飞燕”加印片的层出不穷和花样翻新使喜欢它的收集者“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丰富的片源满足了收集者的精神需求和收藏需求;而另一方面,一味求全也让收集者“心力憔悴”。因此,有选择地、按照专题收集,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研究: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马踏飞燕”加印片是继“企业金卡”、“牡丹”加印片之后又一个引起集邮者关注的新的集邮品种。作为新生事物,“马踏飞燕”加印片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名称问题”就是首要间题。这些年,包括《中国集邮报》在内虽然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对“马踏飞燕”加印片的名称进行探讨,但至今还没有在我国集邮界中达成共识,即使在“马踏飞燕”加印片收集者中,对其名称的表述也是纷繁复杂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问题”如果得不到统一,对其今后发展是大大不利的。   除了“名称问题”之外,还“马踏飞燕”加印片的“印刷厂家”、“印刷暗记”、“哪一枚是首枚”、“异形有哪些?”、“目前为止套数最多的是哪一套”及其“假片”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弄懂弄通。   展示:邮展上尚未出现邮集   “马踏飞燕”加印片向我们走来不过三四年的光景,但在短短的时间里诞生了诸多精品,令众多收集者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级邮展上还没有出现一部以“马踏飞燕”加印片为素材编组的邮集。   “马踏飞燕”加印片作为邮政用品不仅可以在邮政用品类中展示,同样可以在传统类展示,更是现代邮展(明信片类、节俭类)邮集的好素材。受问世年代的限制,“马踏飞燕”加印片在邮展中展示的珍罕度不是很高,也正因为如此,给集邮者的收集和研究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文物一一“马踏飞燕”,为中外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这件两下多年前制作的“铜奔马”至今还在奔跑着、嘶鸣着,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而自2002年纷纷涌现的以“马踏飞燕”普资片为载体的加印片,对我国广大集邮者来说,更是乐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