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那么有名?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作者写这个人物想表达什么意思

热心网友

祥林嫂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勤恳而又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是一个属于贫雇农阶层的人物,是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牺牲者。她的一生受尽了压迫和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但她并不甘于屈服,在忍受不了婆婆略待的时候,她就逃出来做工;在出去淘米被拖进船里去的时候,她仍尽力地挣扎;在被抢到贺家去的时候,一路上尽是嚎、骂,两个男人加上一个小叔子擒住她还是拜不成天地,一松手就一头撞在香案上,撞了一个大窟窿,留下了一个以后被人认为是耻辱的伤疤,以后给反关在新房里还是不住口地骂,甚至在临死前,她仍然执着于生之留恋,探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死掉的一家人是否能够见面。。。。这样的性格是多么倔强!但这个倔强的女人,在那样黑暗的环境里终于为杀人不见血的封建制度所毁灭。由于作者能深入地发掘人物的灵魂,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因而祥林嫂这个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极明显的个性的。然而同时她又有极其鲜明的阶级性格,真正能代表农村贫雇农劳动妇女的共性,不过她的阶级性格是寓于她的个性之中,不是用外部硬生生地贴标记的方法硬加上去。对于这样的人物,鲁迅先生自然是以满腔的同情来写的,但他却很深刻地指出了她的反抗是盲目的,孤独的,只是徒然的挣扎,得不到真正的出路。当然,鲁迅在这里决没有把责任推在祥林嫂身上,而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和愚弄劳动人民的罪恶。

热心网友

祥林嫂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主要写了他的善良、勤劳、封建,逆来顺受的受压迫者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低层人们的的生活。

热心网友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在他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给我们揭开了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祥林嫂,已成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勤劳、质朴,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但却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如同鲁迅所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祝福》发表几十年来,一代一代的读者为祥林嫂感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深恶痛绝。自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来,《祝福》就一直成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范本。多少专家、学者对《祝福》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分析、鉴赏,对祥林嫂这一形象进行了剖析、解读。 人们抓住了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如自然环境的描写: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这些关于祝福的描写,一方面与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社会根源。还有社会环境的描写:婆婆可以强行把祥林嫂抓回来嫁(与其说嫁,不如说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然而”认同,鲁四婶和鲁四老爷认为她再婚不净,柳妈讲阴司地府,人们逗她“阿毛”的故事。这样的环境决定了祥林嫂这样的命运。 人们还注意了小说的人物描写,鲁四老爷、鲁四婶、卫老婆子、柳妈、“我”以及祥林嫂,都有精彩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专家、学者,对其他人物的关注甚至多于对祥林嫂的关注,而对祥林嫂描写的分析,肖像分析多于语言分析,外貌分析多于内心分析。当我们看着她那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睛,那眼珠间或一轮的眼睛时,我们看到的顶多是祥林嫂精神的痛苦、内心深处的悲哀。我们也许和小说中的“我”一样,感觉面前站着的只是个木刻,只是像我们平时习见的乞丐一样,我们也知道她的痛苦,但我们知道的只是表面的,我们并不了解她真正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人们的分析还没有真正走近祥林嫂,没有真正走进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小说中不大引人注意的一处语言描写却恰恰能引领我们走近祥林嫂,走进祥林嫂的精神世界。 “┅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枝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应当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不知有多少回被人这样问过。向我们打招呼问话的人与我们是那样的亲近,我们与他们是那样的平等,我们与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么一句平常、普通的问话,包含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最不平常的平等的心灵的沟通。人们是渴望平等,渴望沟通的,但又往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渴望,很难想象当你面对你所在的城镇或乡村的乞丐(或者人们认为不正常的人)时,你能从容应对他们的招呼、问候,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把他们当作与你一样的平等的人来看待,正像《祝福》中的“我”面对乞丐似的祥林嫂时,只是预备她来讨钱。 生活中,我们很少遇见这样的乞丐(或者人们认为不正常的人)向我们打招呼、问候。社会大众群体已经忽略了这些人的存在,这些弱势群体也不再乞求大众的平等对待,不再乞求沟通,我们与他们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但祥林嫂不是这样的,她面对“我”这个识字、出门、见识多的人,还是渴望理解沟通。她认为“我”与鲁镇的其他人不一样,她知道鲁镇的其他人看不起她,不会再与她说真话了,她相信“我”,所以她在木刻似的雕像背后晾出了她那有血有肉的灵魂。“我”应该感到惭愧,为“我”预备她来讨钱惭愧。我们读到这儿应该感到震惊、欣慰,为祥林嫂的不屈的灵魂震惊,为祥林嫂渴望平等,渴望沟通的正常心态欣慰。 “你回来了”一句,是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的灵魂所在,这一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正常的,清晰鲜活的祥林嫂。正是这一句,引领我们走近祥林嫂,引领我们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 当然,也正是祥林嫂的真实、正常、清晰、鲜活的形象,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

热心网友

旧社会的腐朽,那时人们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