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们,前来助我一臂之力吧,如何理解老庄文艺思想,这是个大论文题,可以回答我一些个人的想法,也可以从网上找一些相关资料给我,最好有独特见解哦,不甚感谢!

热心网友

老庄及道家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他们反对任何人为的东西,对文学艺术这类人文科学自然也在他们反对之列。但反对归反对,在老庄的著作中,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对中国古代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一 老子的生平与思想 (略)二 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老子》四十章中曾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三组语言来比喻大的道理玄奥难明。它本不是说明艺术问题,但它接触到了艺术的超妙境界,给予后代文艺创作和理论以深刻的影响。与儒家更多的重视文艺的外部规律不同,道家更多的关注文艺的内部规律。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虽然说的是两种现象,但道理却是一个,这就是建立在他的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上的一套理论。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就是无和有,虚和实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老子看来,这种相反相成,是以无和虚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别强调无和虚。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建立在这个思想基础上的两对范畴。先说大音希声。大音希声的字面意思是"宏大的声音是很小甚至是不能被人所听到的。" 比较起来,王弼的解释也许更符合道家的思想,影响也最大。王弼认为,大音是最完整的声音,各种声音的根本,所以不可能被演奏所听见,演奏出来的只能是部分声音。综合各家之说,我们认为,"大音希声"所讲的实际上是音乐元素的有无繁简的问题,"希"是稀少之意,而不是象韩非所说的是希罕的意思,希声就是具体的音符稀疏,荀子所谓"《清庙》之歌,一倡三叹也。"也就是说音乐简单而质朴。我们如此概括老子的"大音希声",一是根据老子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也与老子尚简的一贯作风相吻合。再说"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与"大音希声"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形与象也是一对既有区别,又相互有所联系的范畴。其中"形"是具体的事物形态;"象"是对具体事物的映象和象征,通俗地理解,可以说就是图像,《易·系辞》说:"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着人的想象的成分。他这里所说的是想象之象,因其在人脑中构想,故云无象。实际上老子所说的象应更进一层,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图像。所谓无物之象,是比喻言之,并非真的象是无物之象,而是物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所以才说是无形。这也与"大音希声"中音和声的关系一样,是老子有无相生,崇尚简洁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象诗中的讲求含蓄简洁,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有限的文字当中蕴含深厚的意蕴,就得力于老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在诗歌理论对唐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宋人严羽的兴趣说;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它艺术形式象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中,老子及其后的庄子都以他们的理论产生影响。第二节 庄子的文艺观庄子作为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继承了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审美思想中的崇尚自然,反对人力;抛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机谋权变;变老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庄子的思想很复杂,具体到文艺领域,他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崇尚自然,反对人力;主张无为,反对刻意。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一 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庄子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知北游》),提出"绝学","弃智",认为人的知识与文化会破坏自然规律,妨碍人对道的体认。他甚至非常极端地说道:"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 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工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箧》)庄子这种极端的说法,是他的愤慨之言,其实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艺。他所否定的是离开自然之道,人工痕迹浓厚的文艺,主张的是与道与自然合一的文艺,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艺,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艺。在《齐物论》中,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人籁是借助于丝竹管弦等人工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最低层次;地籁须借助地窍,受风的吹动而发出音响,它虽然不属人为的乐曲,但由于还要借助于风,所以也难达到最高境界;只有天籁,是自鸣的乐曲,所以才是最高层次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代表就是《天道》篇所说的"天乐";《天运》篇所说的"咸池之乐"。从音乐上的"天籁",绘画上的"解衣般礴",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所追求的是不要人力的合乎自然的东西,所谓"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这种追求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很有影响,文学批评史上向来就有重视"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的《书黄子思集后》倡导的"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论家所提倡的反对刻意,重视主观兴发,一触即悟的创作主张,都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印记。二 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与追求自然的审美理想相一致,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他认为,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与物合一。这样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现自然的原始状态,葆有"全美"。庄子说虚静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的说明,二是通过一些论说技艺的故事来加以说明。理论上的说明见于《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只有心理保持虚静状态,才能心明。那么何为虚静呢?这段话话中只说了"万物无足以铙心者",也就是说不受外界万物的干挠才为静,《达生》篇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这里所说的静的意思。那么虚是什么呢?就是空的意思。在《庄子》的表述中,是"心斋"。《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那么虚静二字合起来说就是心灵的空明宁静,不受外物干挠。当然,道家对虚静的描述显得神乎其神,且不易把捉,尤其是静字容易理解,虚字则不好把握。其实所谓虚的空无一物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非说诗人的心如赤子一般(如明代李贽所说),而是说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去妨碍自己的创作。至于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物化等,也可视作谬悠之说,主要把握它的基本精神。三 "得意忘言"的批评论关于言和意的关系,先秦诸子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道家认为语言是知识的障碍,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所说更为具体,他在《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他以为,意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世人重视语言并联带着重视书是不对的。他甚至认为圣人的书是糟粕。庄子所论当然源于他对儒家礼教的不满,所以话说得极端。其实庄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语言文字的作用,因为他本人的思想就是凭借文字传播的。他所主张的是把语言文字当作是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丢掉。得意忘言说在魏晋时期由于王弼等人的阐扬而成为玄学和一个重要内容。其后它又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一套对言,象,意的完整解说,对古代审美趣味中占主导地位的重含蓄,尚空灵,求简洁等一以当十的表现手法起了推动作用。四 小结总之,老庄的道家文艺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影响到后世含蓄,尚简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中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审美理想;二,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创作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作家所追求的境界;三,虚静的理论对后世文艺心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道家的文艺思想由于更多地涉及到艺术的内部规律,所以它有不少思想潜移默化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好尚。它与儒家文艺思想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大集团,相互遏制,又相互补充,对于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干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