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称,钱以下是十进制。为什麽到两了要十六两是一斤?从哪朝开始的?
热心网友
这个问题和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有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就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进制。但是“斤”的具体重量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各朝代却不相同。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推荐你去看一下《中国度量衡史》一书,里面会有详细介绍。
热心网友
十六两制是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开始在全国推广的。十六两它是有含义的:十六两每两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古代传说中;北斗星之神掌握人的生存;南斗星之神掌握人的死亡)。过去卖东西时,少给一两称卖东西的人就缺福;少给二两卖东西的人就少禄;少给三两卖东西的人就折阳寿。它在某些方面也有种利用古人的迷信心理尽可能的保证买卖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