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飞机

热心网友

mi-24米-24是苏联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由米里设计局于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苏联陆军最初于1968年提出设计要求,米里本人亲自担任总设计师。1972年西方首次报道这种直升机的情况,1972年底试飞并投入批生产,次年1973年装备部队。 米-24在苏联陆军近距支援及特种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后接任其职务的季申科主持设计了真正大量装备部队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号为“雌鹿”(Hind)。 设计的背景是美国陆军在越战中装备了AH-1型武装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取得了很好的作战效果,因此苏军决定仿效其设计思想研制自己的武装直升机。正如AH-1是由UH-1改进而来,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运输直升机上发展来的,后机身几乎照搬了米-8设计。米-24设计时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护,压制地面敌军和防空火力,强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队,压制空降区敌人的先头部队。但经过长期训练和使用,米-24更多的担当了反坦克任务,并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机的能力。米-24还可以担负为米-8和米-17机群护航的任务。 米-24生产装备数量巨大,据统计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单价约为550万美元。其出口型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越南、也门等国家,参与了两伊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 由于米-24A并未大量装备部队,我们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机体结构。米-24D所有的动部件以米-8相应部分为基础。5片桨叶的旋翼采用等弦长翼弦,翼型为NACA230。3片桨叶的尾桨类似米-8,但在改进型上,尾桨均改装在尾斜梁的左侧,与米-8演变为米-17相似。旋翼大梁采用钛合金,敷以玻璃钢蒙皮,以蜂窝结构夹芯填充。旋翼桨毂为锻造/机加工钢制桨毂,采用传统的全铰接式旋翼。桨叶大梁充增压氮气,以便检查裂纹。每片桨叶安装液压摆振阻尼器、平衡调整片、前缘防冰装置和标准的刹车装置。尾桨使用铝合金材料。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在多年的阿富汉战争中,米-24反复使用上述战术攻击游击队,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岭的阻碍,甚至直接携带航空炸弹进行轰炸。但米-24也被游击队击落了不少。 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短舱尾梁结构。机身前部根据任务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机身两侧有比西方设计大得多的全金属悬臂式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调。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米-24采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低压油-气减震支柱和低压轮胎。主起落架向后收在机身短舱后部。尾梁下面有管状的三角尾橇,可保护尾桨。 米-24D采用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2230轴马力)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该发动机与米-8MT、米-17的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便于减低陆航地勤的维护工作量。发动机经由输出轴、并车减速器驱动旋翼轴。动力系统关键部位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装甲钢板。机舱后机身内装有主油箱,机舱底部有软油箱。机舱中可安排1000千克辅助油箱,使内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时可带4个外挂油箱,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外挂油箱只可装在短翼两个靠内的挂点上。可选用转向器和分离器滤除进气中的异物和沙尘。旋翼桨毂整流罩尾部装有辅助动力装置,横向安装。 米-24A和D的驾驶舱有所不同。A型采用并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舱,D型采用不同于西方平板玻璃舱盖的纵列气泡式舱盖,前部为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驾驶员在后,射手在前,均有装甲座椅。两个铰接式座舱盖是分别独立的,向右打开。后座比前座高,两人视野良好。前后舱之间有防碎片屏蔽。运兵舱设有8个可折叠座椅,或安排4个长椅。两侧各有一个铰接主舱门,分两部分向上和向下打开。舱内备有加温和通风装置。 机内系统包括3台发电机,相关的双套电气系统和增稳系统。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特高频无线电台、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盲目飞行仪表设备,以及有地图显示器的无线电罗盘。 米-24的武器配备火力强大。机头下方炮塔装有一挺可俯仰旋转的12。7mm四管“加特林”机枪。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AT-2“蝇拍”反坦克导弹,其他挂架可携带UV-32-57 32管57mm火箭发射器、其他大口径火箭发射器、1500千克常规/化学炸弹等。 米-24系列共有7种型号。机体构架,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都是一样的,武器、作战设备和尾桨位置有所不同。简述如下: 米-24A(“雌鹿”A)。该型号是原型,保留了较多米-8的特点。平板玻璃大型驾驶舱(见下图)内可乘3名机组人员——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射手和随机工程师。主舱搭载8名全副武装士兵。机身两侧短翼后掠角为20°,下反角为16°,每侧短翼各有4个武器挂架。翼尖挂架可挂4枚AT-2“绳拍”反坦克导弹。机头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和瞄准系统。左侧内武器挂架的上部装有摄像机。原型机尾桨位于尾斜梁右侧,后来的改进型移至尾斜梁的左侧。A型并未大量装备,其三人机组也未被正式装备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无上、下反角,其它与“雌鹿”A相同。每侧短翼内侧有2个武器挂架。“雌鹿”B性能优于“雌鹿”A,但没有大量生产。 米-24U(“雌鹿”C)是一种教练型。基本上与“雌鹿”A相似,但没有机枪、天线整流罩和导弹发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个真正大量装备的米-24。装TV3-117涡轮轴发动机,驾驶舱装甲增厚。尾桨改在尾斜梁左侧。由于A型的驾驶舱不利于机组执行攻击任务,前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溶入了西方设计思想。驾驶舱改为纵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前舱水平视野为270°,前下方视野为45°;后舱视野水平视野为20°,前下方视野为15°。机头防弹玻璃右上方装有探测器,用于指示火箭弹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条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长,以适应机头下方体积更大的探测器。前起落架收起后半露在机体之外。 短翼挂架,有两个57mm火箭发射器和两个AT-2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挂有一串12。7mm枪弹。 机头下方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炮塔,旁边是KPS-53A光电瞄准具舱。备弹1470发。12。7mm枪弹虽然威力小于西方通常的20mm炮弹,但射速高达4000到4500发/分;备弹量大,适合对付游击队等目标。机枪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机头下方装有雷达和微光电视系统。采用的AT-2“蝇拍”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整个发射到命中的过程必需由射手手动瞄准。D型的教练型不装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击能力,大量装备部队使用。 D型的座舱 米-24BMT是扫雷改型。 米-24V(“雌鹿”E)采用无线电制导的9K114“螺旋”(Shturm,北约代号AT-6)反坦克导弹,改装TV-3-117A发动机。相应的在机头下方左侧改装大型制导设备舱。有4个翼下挂架,可选装R-60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驾驶舱加装平视显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击瞄准具。其出口波兰型号称米-24W。出口型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统同样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但性能远优于AT-2,使得米-24的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于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的改型。可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工作,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在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挂架,在翼下加长的武器挂架上加装机械爪,用于执行核/生物/化学战用途。该型单独部署,不编入陆军航空兵一般部队。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与E型相似,但机头右侧装一门以GSH-230机炮为原型的AO-18型双管30mm机炮,取消了机枪炮塔。该炮采用30×165mm炮弹,弹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发/分,炮重105千克。可挂AS-10空地导弹。出口型为米-35P。下图为俄陆军航空兵飞行表演队。 美军拥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于为美军提供相关防空、对空观瞄设备的训练。 GSH-230机炮及炮弹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装改型。注意米-24独特的主舱门。下门可作为跳板。 米-24K(“雌鹿”G2)类似于同米-24R。机舱中有大型照相机,右侧开有镜头舱门,用于侦察和高炮射击观测。 米-24VP(“雌鹿”V)机头炮塔改装双联GSH-23L型23mm机炮,出口型为米-35VP。GSH-23L炮采用23×115mm炮弹,炮重50千克,射速3200发/分。该炮可看作12。7mm机枪和30mm机炮之间的优化选择,能较好的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要求。 GSH-223 按苏联的惯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苏军相应装备。自1978年起,已经有25个国家进口了约600架米-35。下图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进了夜战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罗斯军队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为米-35M。米-35M型改装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具备使用Ataka(北约代号AT-9)型反坦克导弹的能力。AT-9导弹于1990年开始装备苏军,最大射程8千米,最小射程500米,弹长2。4米,直径0。125米,重量40千克,最大速度350米/秒(略大于音速)。穿甲厚度1000毫米,采用激光制导。M型经过改进设计后,使用寿命比米-24更长,具备完善的夜间作战能力。 东欧各国正在寻求改进自己的米-35。图为其中一种方案,采用西方观瞄吊舱、机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四国国防部长签署了关于共同改进米-24的协议。改进按照北约的标准进行,延长其服役期限。由波兰负责协调,样机在18个月之内完成,批量生产将在2004年开始,费用总额约需1000万美元,每个国家将承担开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军表示未来的15年,很可能继续由米-24担当武装直升机的主力。米里设计局计划对米-24进行延寿和换装制导和导航系统,加装新武器。新型号为米-24P型,计划使用米-28的复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桨。采用新型装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设备,生存性将大大提高,同时飞行高度和机动性等飞行特性也将有明显改善。2004年1月,俄罗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将进行改进型米-24PM的首飞。根据2004年俄罗斯国家国防订货,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制造厂研制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为提高,并且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不仅安装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发动机,也安装了改进型机载设备。预计改进型直升机的联合国家试验将持续一年时间,计划于2005年中期结束。直升机的改进是利用国防部资金完成的,未来将对俄罗斯武装力量直升机进行改进的还包括改进型米-35。俄罗斯空军装备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仪式将于1月28日在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举行。 2004年12月,保加利亚国防部选择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领导的小组作为保加利亚直升机改进项目的中标方。该改进项目包括改进12架米-24武装直升机和6架米-17运输直升机,使它们满足北约标准。埃尔比特公司将作为该改进项目的主合同商,该项目的金额对埃尔比特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不过,该项目还有待于完成谈判并正式签署合同。 AT-9反坦克导弹12。7mm加特林机枪吊舱和双头12。7mm弹 米-24的各种火箭发射器。包括了130mm、240mm、250mm等多种大型火箭弹。旋翼直径            17。10米尾桨直径            3。90米短翼(包括翼尖挂架)   大约6。65米机长(不包括旋翼、尾桨、机枪)  17。50米  (旋翼和尾桨转动)      18。80米机高(旋翼和尾桨转动)      6。50米  (至旋翼桨毂顶端)      4。20米水平安定面翼展         3。27米主轮距             3。03米前主轮距            4。39米旋翼桨盘           235平方米空重              8200千克最大外部载荷          24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1500千克最大桨盘载荷          0。5千牛/米2(51。1公斤/米2)最大平飞速度          33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            270千米/小时经济巡航速度          217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海平面)       12。5米/秒实用升限            4500米悬停高度(无地效)        1500米作战半径(最大武器载荷)     160千米    (2个外挂油箱)      224千米    (4个外挂油箱)      288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       500千米  (带副油箱)         10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          4小时 我给张坐舱内部的图吧。

热心网友

俄罗斯的米-24武装直升机,外号是“雌鹿”我房间里就贴着这张海报,哈哈。。。。。

热心网友

米-24BMT

热心网友

前苏联的米-24“雌鹿”直升机。

热心网友

前苏联的米-24

热心网友

前苏联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在第一滴血里出现过。这张蛮特别的。MI-24“雌鹿”是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种运输/武装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可以携带一个班的士兵前往战区,然后用强大的火力为其提供火力支援;也可以执行专门的前线支援、反坦克任务。Mi-24火力强大,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曾经参加过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多次战斗,并被出口到大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