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才人,在话剧、美术、音乐和文学上都有优秀表现。出家后名为弘一法师,也为佛教事业做了较大贡献。我想问的是,他当时出家为僧的具体心态变化,为什么要出家?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定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有非常敏感的心思和细腻的情怀,也一定是多情的人,为何多情的人反面也会如此无情?放得下一切情爱和牵挂,甚至是骨肉亲情?放得下自己的责任?把一切尘世的苦都留给亲人和妻子品尝?我本意不是想批评他,只是写着写着就不自觉流露出这种疑问,对佛执着?岂知不是对人无情?对佛痴情,岂知不是对至亲至爱冷情?以身边人的幸福为代价来追求更高的真知是不是合道的,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我天性迟钝,无法理解李叔同的出家行为,很想请大家(特别是与佛有缘的人)分析他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最后他逝世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如何理解?我总感觉他骨子里是极其多情的人,对不对?请给我感性的、具体的材料,请不要光复制网上的资料,请加入您自己对李叔同心态的了解和把握。谢谢大家。

热心网友

朋友:看得出,阁下也是一位感情细腻、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热情的人,同样也是想追求真理的人。不过,你和大师的不同在于:你还没有了断尘缘啊!大师入世,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而出世,则为人师、世范,如此游戏人间,如此的洒脱,如此的笑傲天下!虽然,在我华夏的历史中,如此痛快淋漓的人物不乏其人,但数今朝,或许只有大师一人啦。(其实,目前还有一位可以与大师相提,而且不仅并论的人物——南怀瑾,阁下或者可以了解)真的象前面的回答者说的,阁下的境界尚未有臻大师之境(谁人不如此?),更具体的原因,我想在于阁下对于佛家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并没有深入。从阁下的细腻心思,我猜,您也是与佛有缘的人,而且早晚会变为善缘的。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我信佛十年,一无所成,也未真正读过《华严经》,但是我的收获是,佛家的确富贵无敌,其入世或出世的思想理论实在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个词让人给用得俗了)佛家讲,凡事讲求个缘分,有了远因,加上近缘,事情就会水到渠成,真的自然而然。这就是因果,套用现代说法,这就是逻辑,这就是许多偶然后的必然。(我境界不到,瞎写的啊)阁下目前只看到人世间的多情繁华,没有看到六道众生轮回的苦像啊。大师机缘成熟,悲心升起,与众生同体的想法,肯定非我们着一辈人所能够感受;而如果我们努力追求大师的行履,早晚会与大师心心相印的。我相信。大师是为了救渡无数的苦难同胞啊!他爱自己的家人,他爱更多的有缘众生,他的爱是所谓博爱啊,不仅限于情爱,也不限于母爱啊。如果阁下想了解大师的想法,读一读印光法师的文抄,或者会有答案的。参考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对于一个热爱生活,又能去了悟生活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事业会比学佛度众生更为重要,更为伟大,若诸位真能够去读懂,或了解了佛教的理论与著作,那么我相信你也会感悟到许多东西。正如金刚经里佛陀释迦牟尼说过这么一首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这首偈子是说什么呢,主要是讲世间一切可以看到的,听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可以感到的,都不是永恒的,人间所说的爱情,财富,甚至生命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一瞬间的,痴迷众生都在轮回中穿梭,今世我为你父,来世你为我父,生死轮回皆是如此。能如此看,那么我们就有了出离心,对于世间一些有为法都不再执着,而是修习佛法,证得无上菩提,不堕轮回,你们说这是不是比世间的一切事业都更为伟大的事业吗?但凡出家人,多是看透红尘的人。大智慧者当去了悟生死,不可否认,弘一律师是位伟大的大师。

热心网友

看破红尘!那时候要是有心理医生就好了!

热心网友

逃避现实,潜在修行

热心网友

首先,大概不是因为一种“看破红尘”。因为看破红尘者也可能走上完全相反的一条路:堕落、犬儒、游戏人生,或笑傲江湖。这些人也是“看破红尘”。第二,也不是因为对佛陀的爱。因为你会问,爱就爱呗,就像现实中,我们爱一个人,也不一定非要结婚,甚至非得在一起。爱,本来就首先是一种内心的冲动,精神上的需要。所以,出家就像结婚:你是那么爱你的父母、你原来长大的家庭,结婚了之后,自己得打理很多事,还有很多束缚,多了很多权利和义务,可是,人们为什么还都要离开家,一定要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呢?去领那一纸凭证呢?(抛开其他世俗的原因)结论就是:这是一份对自己内心的爱或信仰的承诺和责任。有了这份承诺,你和你所奉献的事业或什么人之间才真正有了一种“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让你从良心上得到某种安定和从此有所归属的感觉:我们从此再也不会分离了。这种完全献身的归属和承诺,在现今的人和现今的世道中,无论对于宗教、爱情、事业,还是友情,我认为已经不是很多了。这让人惋惜。因此,不管怎么说,就这种对自己信仰的承诺的勇气和决心来说,我敬佩李叔同。

热心网友

在李叔同将要出家之时,曾有朋友问过他为何要出家,两人有过以下一番耐人寻味的对话。问:“何所为?”答:“无所为?”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答:“譬如虎疫死焉,将如何?”李叔同皈依佛门,显然不是率兴而为,但在循入空门之际,相信他的内心仍有一番痛苦挣扎。最终战胜了凡情俗念,内心的信仰至关重要。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大德大爱。在皈依佛门之前,几乎所有的佛门高僧都经历了却尘缘的烦恼。

热心网友

在世俗中找不到出路,寻求一种除死外的解脱,就出家咯

热心网友

看不开!厌世!逃避!

热心网友

对生活没什么型心了.当和尚干脆点~!

热心网友

他对家庭和社会现象的无耐。想出家后了断红缘。清净一生。

热心网友

逃避

热心网友

佛教讲究“出世”和“入世”。李大师入世很深,遍涉书,画,戏剧,文学。晚年当然要出世了。出家才能更深层了解生命。

热心网友

思想偏移就是当一种成分过多时就要用另一种生活来抵触这样的选择就是在死亡面前怯弱的反映

热心网友

看破红尘呗!

热心网友

出家也不是无情,是悲悯天下一切万物。因此平常人和出家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李叔同想法是与平常人不同的,他不认为是对人无情,因出家人认为对一切生灵和人一样是平等的,不存在家人和非家人之说。他的责任不是自家的责任,是拯救万物灵魂。他是个才人,也是多情的人,否则不会在多个方面那么出众,之所以出家,心理肯定经历了非常人的感悟。对一些人和事做了不同常人的了断。

热心网友

可能因为太多情了,最后发展成一种博爱,正好是佛家思想,所以干脆出家了

热心网友

我是泉州人,对李叔同有所研究,也很喜欢他。有看过一些书,一方面是童年时受到的他哪个对佛很热衷的亲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在一些专业上好象也没多大成就吧,话剧一些美术一些,没达到顶尖,另一方面可以是出于对佛学真正的兴趣吧?本身佛学是一种普渡众生的事业,是一个为善天下的事业,并不是你所说的对身边的人的无情,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最好的出路作选择,而李叔同最后成了一代高僧,也就证明了他的选择是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些想必也是他个人的性格使然吧,俗界是一个有痛苦的地方,而佛界是一个企图超脱的地方,因为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摆脱痛苦,在俗界有那种勾心斗角的事想必是李所不想看到的,也许他也太追求完美吧,所以他选择了佛门。所谓的悲欣交集说深奥也深奥,说简单也简单,只是我们认为出于高僧之手好像就很是不凡一样而已,人生在世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会体验到这两种情感,一种就是悲,一种就是欣!这四个字是他对自己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

热心网友

他们说的都不对出家的人现在都抱着想换一种视角看世界的态度李叔之所以会出家,并不因为厌世,更不是因为找不到出路而是因为他的世界观要使这类人改变世界观,只有1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影响他

热心网友

厌世.

热心网友

我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不清楚佛法具体的内容,只是看他的一些生平资料,知道除了和他所接触的人、事有关之外,比较重要的应该是他在佛法之外找不到出路。信仰是个很没意思的词,可是如果没有信仰,很容易落于俗套,或者说是迷茫……而当你有一种信念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比较容易解释。多情转情薄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因为在乎,所以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