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懦弱,怕与人打交道,脸皮也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也怕别人拒绝自己,或给自己脸色看,总之,这一切缘于我在青少年时期得过自闭症,到现在,我的社会适应能力仍有限.读过一些激励的书,发现对我没有用,听人言,佛学是世间最完善的心理学,所以,在这儿向各位佛学爱好者们求救啦.也许我说得太笼统,我到时再作补充吧/

热心网友

您好:您所诉的应该是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产生的心理体验,这一体验或长或短,或浅或深,当它作用于较长的时期,并对人际交往产生持续性影响时,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即越内倾越难与人沟通,越难沟通人际关系越紧张,人际关系的紧张又导至了内倾性的加剧,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黑色三角形。再更漫长的时间后若还难以改善,这种情景性心境就会融入个性中,使人的性格类型发生根本的转变,如由外倾型变为内倾型。是什么原因导至上述情况的产生呢,我想有以下几点:1:抑郁型气质,内倾,敏感,胆小,自尊心强等。2:能力缺乏,比如因父母过分的呵护,在生活自理和与人沟通上缺乏经验,所以在与人沟通上因为能力的缺乏而加重了胆怯的程度。3:缺乏从经验中吸取教训的能力,我一直认为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和精明的一个主要条件,大多数人在一开始都差不多,你之所以在某方面被拉下,就是因为在遇到失败时只会难过或生气,而不会想如何解决,并付诸行动。4:突发性打击对人性情的巨大改变。以上前3点应该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办法:1:利用抑郁质的长处,即认真,持久等,改变短处,变敏感为宽宏,变胆怯为刚强,放下不必要的自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努力吧!2: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多与人交流,作最坏的打算,被当众污辱或痛打一顿,又能怎样呢?被人赞扬或褒奖又怎样呢?事过境迁后,都没有什么不同,这样想,在与人交流上就释怀了。另外。要清楚,如果长期不与人交流,那么上诉情况只会更加严重,这样就不会因胆怯而造成的惰性找借口了。不过,也要掌握张弛之法,在遇到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时,也要学会及时退避,休整和转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在你心智完全成熟时,才能真正掌握。3:失败后及时内省,或求问自己信赖的人,不要被同一块石头拌倒两次。4:尽快释放情绪,不要抑制不良情绪。以上4点,就是对上面4点的解答。在圆融广大的佛法中对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多看经典,因为佛学的广大精妙,可以开阔心胸,可以增长智慧。一向专念,因为专念则内心清净,去除不良情绪,去除无谓执着。人都有痛苦,假若能通过去,就会发现所得大于所失。南无阿弥陀佛。愿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