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海战争爆发,美国必然介入,日本同样参与进来,那样的话,中国就要一方面和美国作战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作战!这样不就是陷入了两线作战吗,当年德国就是这样败的,那中国怎么办啊?

热心网友

美国的对华政策,从长远看,肯定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为基本出发点。遏制中国是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既定方针,也是国际政治的规律性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牵动国际格局的变化,引起其他大国的警觉,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而实施遏制是最本能的一种应对战略。但是,如何遏制以及能否成功实施遏制,则取决于很多因素,绝不是美国所能左右的。作为一种对外战略,遏制别国并不是“免费午餐”;作为遏制方的美国也要付出代价,消耗资源,而且最终不一定达到目的。不同策略交替使用正因为遏制中国需要付出代价,美国就不得不谨慎行事,更不会采取孤注一掷的对华政策。在以遏制为主的总体战略框架下,美国实际上还有着阶段性的政策目标。从近年来的动向看,美国近期内不会对中国采取全面遏制和封堵的政策。但是,渐进式的遏制早已开始。从总的战略看,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对策大致上可以从四个层次加以解析:一是以政治为手段,分散中国的精力,拖延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崛起制造麻烦,如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在中国内部制造不稳定因素等;二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包括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战略包围圈,对中国展开心理围堵,引诱中国走上军备竞赛的歧途,从而拖垮中国或拖延中国的发展;三是利用经贸、汇率等经济问题对中国施压,以所谓的“国际规则”苛刻地规范中国的行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四是作为最后万不得已的选择,对中国实施间接或直接的军事威胁。虚实并用相机而行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目前还处于密切关注、相机而行的阶段,没有最终明确将实施哪一种对策。对美国而言,未来恐怕都会本着“相机而行”的精神应对中国的崛起,也就是说,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将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对华遏制充满风险,美国不会轻举妄动,而是注意不同对策的交替使用,如果使用的对策“过火”,不仅对美国代价太大,而且还达不到目的。从近一个时期看,美国采取了虚实并用的方针。所谓虚的一手,就是夸大中国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氛围,为今后的“制华行动”进行舆论铺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离间中国和邻国的关系,恶化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加大经济遏制力度所谓实的一手,就是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实施“利益围堵”。近来,美国在纺织品出口问题上日益加大对中国的施压力度,态度日趋强硬和无理。其实,纺织工业对美国并非举足轻重,但对中国却是解决就业的重点行业,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美国拿纺织品开刀,可谓抓住了中国的“软肋”。人民币汇率是美国的另一个重点目标,美国将加大对中国的压力,迫使中国提高人民币汇价,打击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可以预料,利用经贸问题遏制中国将是美国近期对华遏制政策的重点。。

热心网友

你懂什麽叫两线作战,人那是东西两线!!!!中国哪来的西线????你NB就给我开辟一个西线战场出来!!!!操!!!!

热心网友

即使他们两国介入,我认为中国作为防御方,还有一拼.

热心网友

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有原子弹!美国老和小日本要是拽起来,随便扔几个过去就知道俺们中国的厉害啦!

热心网友

打 十多亿人还怕谁

热心网友

继续对抗,中国华夏五千年,当年的八国联军攻中国,和日本的大对决,与朝鲜兄弟携手战美国,国人什么时候怕过,中国人骨子里全是沸腾的热血,都有一股奔腾战争精神。真打起来了,我第一个拿枪上阵。

热心网友

那还用说,尽快投降呗

热心网友

感谢敌人!先讲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故事吧。有一次他上一个日本人家里做客,主人的长辈正好是当年参加南京大屠杀那支部队的。它谈到当年的中日战争时说,之所以有南京事件,完全是中国人的反抗。。。。我们的留学生气得大吼:老鬼子!如果有东京大屠杀,我第一个剐了你!上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抗日战争从另一个角度的诠释:鸦片战争时,我国的经济总量还为世界的第一位。此前的相当长时间(1~2千年)我国均为周围没有象样敌手的中央大帝国(她认为这应是中国的另一个含义)!和欧洲列国争霸相比,我国失去的是竞争的环境!---这也是我国长期存在保守、自大、固步自封思维的根源!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一个世纪,我国虽多次遭遇外国侵略,但千年的惯性依然没有让国人觉醒!中国人真正觉醒的机缘是抗日战争!一场全民族的抗战终于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中华民族!。。。。。。感谢敌人!我们的敌人是如此的强大!已经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强大的敌人必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动力源泉!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成长为巨人途中必须踏在脚下的顽石!感谢敌人!是我们的敌人赐予我们无限的前进动力!。

热心网友

美国如果不是疯子当政就不会介入,只有疯子才不顾后果。日本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