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应当有斗彩瓷器吗?斗彩,中国名瓷的装饰手法之一。也有叫逗彩的,就是釉下青花(兰色)釉上红,绿,黄,等等颜色,上下结合,相辅相成,交相呼应,构成了丰富,美满的文饰画面。这种独特的装饰工艺,最成熟的产品多见于明代中期。各地博物馆,收藏家都有年份确切的藏品,但是一件据说是元代的斗彩瓷器的出现,引起广大爱好者,收藏家的极大关注:因为谁也没听说过,更没见过,所以如果确实是到代的话,那将改写中国陶瓷发展史,因为填补了一项品种和年代的空白。此器的真实面貌,在专业网站上公布以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呼声一片,有说哗众取宠的,有说欺世盗名的,也有比较理智的研究者,收藏家,从器形,胎质,画工等诸方面,提出不同看法,大多数结论,都是一个,也既惯有常识,以往经验所能提供的定论:那时还没有斗彩瓷器呢,所以这件肯定不是元朝的。可是收藏此器物的收藏家,偏偏是个不信邪的,就冲着是的方向,元代应当有的结论,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搜集专题文物实物,用大量的历史文物,来证明,来确认:元代是应当有斗彩瓷器的。如对此事有兴趣的人士,可仔细往下看,并根据相关文物实物,做出合乎道理,合乎常识,合乎逻辑的科学判断。质疑者们提出的第一项:该器物底足的窑红,过于浓厚,比较可疑,细分析可以得知,凡胎体厚重的瓷器,如果晾晒工序不完全,不充分,其结果都将产生浓厚的窑红。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工艺特点所决定的,柴烧窑,由于火焰温度不能及时达到所需高度,必须夜以继日,长时间不停的烧制,含在胚胎中的水分潮气,携带着含量极大的铁分子,不断的从釉层护不到的地方,器物底足不施釉处溢出,以至于堆积,储存下一层色泽美丽的火石红,但是作为商品来讲,这应属一种瑕疵,以后的官窑器,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前提是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人力。附图1,元代云纹釉里红玉壶春瓶,底足也是这种情形。附图2,元代龙泉窑凤纹执壶,底足也是这种情形,不认真分析观察,往往被误认为上了一层护胎釉。附图3,明初青花瓶,底足特征明显的带有一层浓厚的窑红。第二项:釉下青花,其实这条不需讨论,元青花的大量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按已知的实物和常识,宋代就有了釉下青花,釉上彩绘。附图1,宋磁州窑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绘美人碗。附图2,宋磁州窑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绘美人碗。此件的彩绘中的红色,还显示出早期不很成熟的非正红。附图3,宋磁州窑红绿彩玉壶春瓶。以上三件实物,说明早在元彩瓷之前的一个朝代,就已经有了这种工艺装饰手法,并成功的应用。其实再向前寻,唐代长沙窑中,不乏釉上,釉下的手绘装饰工艺的器物。第三项,红绿彩绘,反对者提出元代没有成熟的红,绿彩的工艺和运用。这边文博界,陶瓷界还在讨论中,那边拍卖会上,一件元红绿彩绘狮子舞纹玉壶春瓶已成交了。真可谓空谈误国。第四项,釉上黑彩的应用,这一条,好象也同前几项一样,缘于相关实物的缺失。其实实物是有的,并且是不少的,附图1,宋代磁州窑黑彩鹿纹小碗,附图2,宋代磁州窑黑彩财神像。附图3,宋代定窑黑彩文字瓜式执壶(十里闻,透瓶香)白酒的早期广告。附图4,宋钧窑钵,底足有黑字款,附图5,宋钧窑浅盘,底足有黑字款,附图6,宋汝窑凤尾尊,底足有釉下胎上黑字款,(成王殿)以上这些瓷器,全部是宋代的,说明那时黑彩的应用,无论绘画,文字,都很成熟了。到元代的继续,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第五项,凤纹的画法,太成熟,太漂亮了。中国先民喜用凤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到汉代时发展到顶峰,且不说数不清的各种玉嬖上的各种凤纹的专题了,单国家的年号,就有几位皇帝命名中有凤字。如元凤,五凤等等。更不用说元代本朝的各类青花,釉里红中常见常用的非常成熟的各种凤了,附图1,宋代耀州窑凤首执壶,附图2,宋代定窑凤首壶,附图3,宋代汝窑凤首执壶,这些实物,说明多年之后的元代有美丽,漂亮的凤纹,是毫不奇怪的正常现象。第六项,文字(巴思巴文)有人说这应是明人的做法,惟独这一条,大错特错,元代统治者,虽然本人的文化程度有些不足,但是对文化的重视,却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为了开拓疆域,为了统治天下,大汗们深深懂得并重用文人,象全真教的邱处机等等,而且碰巧的是大汗们对儒家礼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相反倒知之甚少。以致形成了被儒教污染最为浅少的统治者,其结果也就是古今中外唯一的没有在得天下之后,残害忠臣良将的圣明君主,明朝的皇帝也有喜好道教的,但他不象元朝大汗们是为治理天下,而是为个人的长生不老,所以很快的正经的巴思巴文换成了各种图案符号。如各种明,暗八仙法器等等。收藏家本人确认应是元代的重要依据为:一,尺寸超常,高达49公分,如此庞然大物,在中国瓷器家族中,非常少见。其生产者,拥有者决非等闲之辈。简单分析,只有蒙元大帝国,才能有此雄风,气概,有此霸王神韵。中国历史上,除了汉唐盛世。由于有打天下,得天下,八方为圣,各国来朝,真正君临天下恩泽八方的经济基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仅仅就剩了蒙元大帝,王中王了。没有坚实的国力,圣明的君主,开化的商贸,根本不可能生产出如此重器。二,海马(麒麟)纹猪龙首纹,元朝独有的,行里常讲的比目鱼眼,如意鼻头,尤其是胡须,有数几根,属重要特征。明永乐也沿用海马纹,但形象相差甚远了。三,青花上的土沁,晕散,全部与元代器物特征相符。四,胎骨的细腻,尽管底足窑斑浓厚,但仍可在细微处看到胎质,糯米样洁白,细腻。五,釉料,积釉处呈现的青色,显示其釉料非先进机械加工,整体釉色还属早期青花的鸭蛋青类。六,红彩色浅,尤其是绿彩,浓厚处也达不到明瓷的深绿程度。七,器形八棱,这是元瓷非常喜用的重要形式,海外博物馆展示的元瓷,除了尺寸庞大之外,八棱造型也是独特之处,瓶,壶,盆,罐,无论大小该方尽方。根据以上种种,在没有更多的实物,资料可证实下,对此器的断代,最保守的讲,也应当是元末明初的斗彩瓷。相信这决不是一件孤例,肯定民间还会再现同类珍宝,这次借景鸿堂二次研讨会的宝贵东风,希望能请更多的大家给予指教。

热心网友

只知道元代有红绿彩和极少见的青花五彩标准的斗彩应该没有吧,至少是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