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闪 电 的 构 造被人们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是线状闪电,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讲述闪电的结构。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著一个,後面的脉冲就沿著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现在已经研究清楚,每一个放电脉冲都由一个"先导"和一个'回击"构成。第一个放电脉冲在爆发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阶梯先导"放电过程:在强电场的推动下,云中的自由电荷很快地向地面移动。在运动过程中,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致使空气轻度电离并发出微光。第一次放电脉冲的先导是逐级向下传播的,象一条发光的舌头。开头,这光舌只有十几米长,经过千分之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光舌便消失;然後就在这同一条通道上,又出现一条较长的光舌(约30米长),转瞬之间它又消失;接著再出现更长的光舌……光舌采取"蚕食"方式步步向地面逼近。经过多次放电—消失的过程之後,光舌终於到达地面。因为这第一个放电脉冲的先导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云中向地面传播的,所以叫做"阶梯先导"。在光舌行进的通道上,空气已被强烈地电离,它的导电能力大为增加。空气连续电离的过程只发生在一条很狭窄的通道中,所以电流强度很大。___ 当第一个先导即阶梯先导到达地面後,立即从地面经过已经高度电离了的空气通道向云中流去大量的电荷。这股电流是如此之强,以至空气通道被烧得白炽耀眼,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长光柱。这个阶段叫做"回击"阶段,也叫"主放电"阶段。阶梯先导加上第一次回击,就构成了第一次脉冲放电的全过程,其持续时间只有百分之一秒。___巴西圣保罗大学物理学家揭开球形闪电成因据日前出版的巴西《今日科学》杂志报道,巴西圣保罗大学物理学家科特曼及其研究小组经过2年时间的研究後提出,球形闪电是因硅燃烧发光而形成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将土壤样品暴露在跟闪电过程一样的条件下,就会产生含有硅的纳米微粒,其被氧化的速率与球形闪电平均8秒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研究人员由此提出一种理论,即土壤被雷电击中後,会向大气释放含有硅的纳米微粒,来自雷电袭击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这些纳米微粒中,当达到一定高温时,这些微粒就会氧化并释放能量,形成球形闪电。球形闪电也称电火球,是一种与雷电有关的自然现象。它时常漂浮在半空中,与地面接触後会反弹,与之接触的物质顷刻间便会被烧焦。第一个脉冲放电过程结束之後,只隔一段极其短暂的时间(百分之四秒),又发生第二次脉冲放电过程。第二个脉冲也是从先导开始,到回击结束。但由於经第一个脉冲放电後,"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所以第二个脉冲的先导就不再逐级向下,而是从云中直接到达地面。这种先导叫做"直窜先导"。直窜先导到达地面後,约经过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就发生第二次回击,而结束第二个脉冲放电过程。紧接著再发生第三个,第四个…。。直窜先导和回击,完成多次脉冲放电过程。由於每一次脉冲放电都要大量地消耗雷雨云中累积的电荷,因而以後的主放电过程就愈来愈弱,直到雷雨云中的电荷储备消耗殆尽,脉冲放电方能停止,从而结束一次闪电过程。龙卷风的巨型积雨云中夹杂著闪电闪电是从天空宣?拇磕芰啃问?气象万千,是一种张力十足的天气型态。在雷雨云内部,慢慢累积巨量的电荷。这些电荷在随後令人眩目的闪光中放电,在云和地而之间曲折前进。多道叉状闪电照亮瑞士卢森的夜空。典型的放电送出150万伏特的电能,其中大多转成热能。这棵橡树被闪电子打得支离破碎。虽然高温只持续百万分之几秒,却已经足够蒸发树干内的汁液,而引起爆裂。 在雷雨云的内部,冰晶和冰雹无数次的碰撞产生电荷,使云粒子变成带有正电向和负电荷的带电状态云的带电粒子向两侧分离,带有正电荷的云粒子聚集到云的顶部,云的底部几乎都带负电。 云底部的负电荷感应底下地面的「遮荫」电荷带有正电。雷暴时的大气电场与晴天时有明显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雷雨云中有电荷的累积并形成雷雨云的极性,由此产生闪电而造成大气电场的巨大变化。但是雷雨云的电是怎麼来的呢 也就是说,雷雨云中有哪些物理过程导致了它的起电 为什麼雷雨云中能够累积那麼多的电荷并形成有规律的分布 本节将要回答这些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雷雨云形成的宏观过程以及雷雨云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与云的起电有密切联系。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起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的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实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也还有争论。归纳起来,云的起电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A。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总是存在著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水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裏层带正电,内层与外层的电位差约高0。25伏特。为了平衡这个电位差,水滴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样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被上升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B。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後,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於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a。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呈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由於经常有过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出潜热,故它的温度一般要比冰晶来得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或O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由於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著温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於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离子迁移时,较轻的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离子(OH-)则较慢。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H+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後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则带正电。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霞粒则停留在云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b。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中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於0℃时仍不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马上就会冻结成冰粒。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的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内部仍暂时保持著液态,并且由於外部冻结释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来得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小冰屑,随气流飞到云的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停留在云的中,下部。c。 水滴因含有稀薄的盐分而起电除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於大气中的水滴含有稀薄的盐分而产生的起电机制。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Cl-),却排斥正的钠离子(Na+)。因此,水滴已冻结的部分就带负电,而未冻结的外表面则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裏向外进行的)。由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来不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已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由於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带正电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d。暖云的电荷积累上面讲了一些冷云起电的主要机制。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於0℃以上区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这种云叫做暖云或"水云"。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於0℃等温线以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在云的暖区裏也有起电过程发生。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述各种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起电机制还是由於水滴冻结造成的。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才发展成雷雨云。飞机观测也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累积即雷雨云迅猛的起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中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闪 电 的 过 程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後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米。这麼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於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著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透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後,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著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後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世界上有些地方,例如:热带地区,经常有雷雨发生。一年之中巴拿马有200天左右会有雷雨;法国则不到25天。雷雨多在下午3点钟左右发生,因为那时的地面气温特别热。 雷雨的第一阶段,是先形成上升气流,把温暖潮湿的空气送到半空。升上去的空气遇冷,其中水汽凝结而变成云。气流继续上升,云也就越积越高,直上更冷的高空,云中的水珠变得更大更重。有的冻结成雪或雹,有的水滴越结越大,就会落下。随雨而来或是先雨而来的是一阵凉风,警告我们雷雨将至。夏日午後的一阵雷雨,通常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夹杂著著闪电与雷声。为什麼会打雷呢 打雷通常是出现在闪电之後,因为光的速度较音速快,而打雷则是空气中电流摩擦所造成的。城市中的高楼会吸引闪电。不过钢筋混凝土高楼,遇到暴风雨时,不一定很危险,因为高楼都会加装避雷针或有其他特别的构造,可以安全的把电流导入地下。起伏的气流在雷暴云中产生静电,形成原因虽然无法完全明白,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水分的摩擦和分解。正电荷在云的上端,而负电荷则在下方吸引著地上的正电荷。云和地之间的空气做了绝缘体,在短暂时间内,阻止力求两极电荷均衡的电流通过。两极电荷的电压大到可冲破绝缘的空气时,闪电就发生了,而如此也让电荷相互平衡。有些大雷雨,静电电压可高达几百万伏特!闪电会发生在云块或发生在两堆云中间,有的自上而下,有的自下而上,发生在云块与地面之间。以全世界来论,闪电击中地球的次数平均是每秒钟100次。一块雷雨云里,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开的两部分相互吸引,像磁铁一样。而阻止两者的绝缘体是空气。 大多数闪电都是连击两次。第一击叫做「前导闪击」,是一股看不见的代电空气作「前导」,直下到近地面处。这一股带电的空气像一条电线,为第二级电流建立一条导路。在前导接近地面的那一刹那,一道「回击」电流就沿著这条导路跳上来。於是就发生看得到的闪电和听得到的雷声,这是第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