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龙骨,龙齿,石燕等等是古代生物遗骸形成的化石。进一步说,埋藏在地层里的石化了的骨骼,牙齿,贝壳,甲壳,甚至动物的整个身体,植物的茎,叶等等,他们都是化石。有些是生物的整体,有些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把这类化石称作“遗体化石”。在博物馆的一些展品中,我们还能看到恐龙的脚印,蠕虫爬行的遗迹,鱼类的粪便,甚至猿人或古老人种使用过的石器,骨器,装饰品之类。虽然这些不是生物体或人体的本身部分,却能反映出生物或人类当时活动的情景,我们也称之为化石。当然,这是广义的化石含义。为了和遗体化石有所区别,我们把脚印,遗迹等叫做“遗物化石”。遗体化石固然重要,但遗迹化石和遗物化石在某钟情况下也是极珍贵的。例如,研究人类发展史时,一定会想到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英明论断。如果只注意用古猿,猿人,古人和智人的遗骸化石,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那只是单纯的,生物学观点的论证。只有当我们在注意到他们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器与骨器)的特点及其演变,注意到用火的证据,装饰品以及雕刻,壁画之类的特点时,才能阐明其社会性,即文明进步的特点,进而才能确定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较全面的理解“劳动创造人”的论断。总而言之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从遗体,遗骸化石可以了解到古代某地存在过什么生物;从遗物,遗迹化石可以进一步考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化石包括生物的类别既然化石代表古代生物本身及其活动形迹,那么生物有多少类别,化石也相应的有多少类别。大家知道,生物界包括动物和植物等。前者又分为脊椎动物(背部有脊椎骨,如鱼,蛙,蛇,鸟,犬等)和无脊椎动物(背部无脊椎,如珊瑚,蠕虫,蚌,蜗牛,乌贼,螳螂等);后者又分为低等植物(不分根,茎,叶的各类花草树木)和高等植物(常见的各种能分清根,茎,叶的各类花草树木),化石也完全相同。生物界构成了今日地球上有声有色,生气蓬勃的景象;而化石却描绘了往日地球上生物界的活动面貌及其发展图景。化石和考古由于化石都是从地层里发掘出来的,于是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古。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大量珍贵文物也都是从地上发掘出来的。这样,也就容易把研究化石跟考古混淆起来。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考古主要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年)以后的人类文化遗物,与社会科学,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密切联系;而化石,主要是研究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古代生物遗迹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及其遗物。虽然从研究人类发展史角度看,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有着重要的联系,但毕竟旧石器时代的生物面貌,地质环境和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生物面貌,地质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研究化石时,更多的要运用地质学的方法,化石属于地质学的研究范畴;而考古,则更多的应用历史学的方法,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了。由此看来,化石与考古的研究对象,大致有个时间的界限——距今约10000年前,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所以,地层里发掘出来的东西,例如一块动物骨头,如果是新石器时代以前的,我们就把它当作化石看待了。但有些特殊情况,也当作化石看待。例如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过鹿,牛,猪,獐,竹鼠等动物的骨骼,虽然这些动物与现生者无异,而我们仍把它当作化石,因为这些动物中的某些种类,当地目前已不存在(野生的),他们对于研究当地当时的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以及当时人类活动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况且其“化石作用”也有些发生,所以人们就称之为“亚化石”,以区别于真化石。比如獐与竹鼠是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大片竹林地带,而现在,秦岭以北的西安地区,也就是发现这些“亚化石”的地方,已见不到野生的竹林,气候较为干燥,可见7000年来,当地的地理和气候都有显著的变迁了。这说明化石与考古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原则上来说,要把化石的含义加上时间的界限。但世界上很多的事物,却又不允许将某一个界限绝对化,绝对了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