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这是一个谈“艾”色变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把艾滋病当成洪水猛兽,而且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成为不道德的代名词。但是有很多人却不知道艾滋病是从何而来的。艾滋病的全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的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1981年6月5日,美国洛杉矶发现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又有报告称发现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随后又不断发现新的相同病例。这预示着有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开始流行。一个新传染病的突然出现志与迅速蔓延,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始种种探讨。于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艾滋病毒的发现应归功于法国巴斯研究所的蒙塔尼尔教授。蒙塔尼尔于1983年报告,自艾滋病前期患者的淋巴腺分离出一种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新病毒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简称为艾滋病毒,英文名为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为HIV。 1986年蒙塔尼尔及其同事再次报告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病毒,遂将第一起被发现的病毒称为1-型艾滋病毒(HIV-1),而再度分离出的病毒为2-型艾滋病毒(HIV-2)。HIV-1至少又可以分为11个亚型(A~J、O)。两者虽然属同一家族,但有很多不同之处,用测试1-型艾滋病毒的试剂不能检测出所有的2-型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它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免疫系统的指挥者——CD4T淋巴细胞内,或侵入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并产生大量病毒,由此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进行搏斗,并将大量病毒消灭。但总有少量病毒存活下来,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已具有传染力,可以通过血液或性分泌物将病毒传播给他人。HIV潜伏在人体内,经过半年至数年后活跃起来,借助人体大量复制并释放出的病毒,四面出击,大肆迫害CD4T淋巴经胞乃至整个免疫系统。HIV的入侵,使B淋巴细胞产生HIV抗体,若经艾滋病毒血清学检测即可见“HIV抗体阳性”征象,由此,便可确诊被检者已感染HIV。人体内总的CD4细胞约有1000亿,艾滋病人约有250亿被艾滋病毒感染。在他们体内每天可产生10~20亿病毒颗粒,也产生相当数量的CD4细胞。他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病毒进行殊死搏斗,最终由于人体免疫系统被“景蚀”,全线崩溃,于是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随之发生,这便是艾滋病了。所以说,艾滋病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除此之外,其他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所以大可不必视感染者为猛虎,惟恐避之不及。目前对于艾滋病的治疗已经取得相当进展。虽然还不能完全将病毒从体内消除,但是通过坚持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将病毒载量控制在不发病的程度。而且,现在尚无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因此主要通过个人行为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艾滋病,所以如果真的想此生与“艾”无缘,还是先从自己做起为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4990万人,其中成人4510万,成人中有妇女2100万,15岁以下儿童有480万。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1999年,全世界新增加HIV/AIDS约有560万人,这相当于每天约有16000人感染此病病毒。艾滋病袭击的通常是 青壮年。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2517例,其中AIDS病例880例,已经死亡496例。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女性HIV感染者近年明显增加,2000年已经接近感染者的20%,随着育龄妇女感染人数的增加,母婴传播在中国也会日趋严重。 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1980年女性感染占20%,1995年占40%,现在已超过40%。迄今为止,艾滋病已经吞噬了300万儿童的生命,现今还有100万儿童感染HIV,新感染者约1/10是儿童,9/10出生在非洲。女孩子感染的高峰年龄比男孩子要低。在新感染HIV的人中约有60%是15—24岁的青少年,男女比例为1:2。由于感染的母亲哺乳和预防婴儿感染的药物昂贵,导致母婴传播HIV的机率在15—35%;由于儿童感染HIV后进展到AIDS速度很快,所以这些孩子大多等不到长大就夭折了。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