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与犯罪:“原罪”意识的转移自 192 6年 拍摄的《房客》(1926年,默片)开始,希区柯克找到了他最感兴趣的题材:谋杀与犯罪,从此他的这类作品接连不断,这除了他对这类题材的把握和天分之外,更是源自他对犯罪本身的痴迷。“‘犯罪事件始终令我着迷’希区柯克表示:‘我想,英国人特别容易有这个毛病。英国人对犯罪文学有种特殊的兴趣,此种现象可以追溯至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开始。’”.他又进一步这样表白:“杀人应该是一种艺术,虽然难登七大艺术之列。究竟还算是一种艺术,而这特权,只能保留给少数优越的个人”,他显然是将自己列入了这个具有杀人特权的行列,尽管只是在银幕上。希 区柯 克 对有关谋杀与犯罪的那种兴趣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在他年少时,他就显示出对犯罪,尤其是一些变态犯罪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出现在一个出身于严格的天主教家庭的少年身上看似不可思议,在希区柯克的家庭中,宗教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父母都是按规定长期做礼拜的虔诚的教徒,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天主教的教育的希区柯克,也必须经常向神父忏悔,在他幼小的头脑中过多地输入了“对”与“错”,“罪”与“罚”的观念,以致与到了他的晚年,当有人问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什么字的时候,他半真半假地说:“这就是一个坏孩子的下场”。但是,他的少年时期却经常做出让人瞳目结舌的恶作剧,如在学校里,他就常到学生禁止进入的神父住宅的院子里偷鸡蛋,然后砸向耶稣修士住所的窗户,他还曾伙同另一个同学把一个男同学拖到学校的学生禁区,并把手脚绑住,把他的裤子拉下来,然后点燃绑在内衣上的鞭炮把那个可怜的男生吓得浑身发抖;在他少年时期,还显示出对变态犯罪的兴趣,他经常光顾伦敦的恶性博物馆,收集一些耸人听闻的犯罪事件的资料,并且把一些罪犯视为英雄而津津乐道。甚至成年以后的希区柯克也没有停止这一恶作剧的“嗜好”,在英国时期,他特别喜欢捉弄他的一个道具师“希区柯克以一周薪水为赌注,和这位小道具师打赌说,后者不敢独自在空无一人的黑暗摄影棚里,和摄影机锁在一起一整夜。“次日早晨,大家回到摄影棚,看到这位可怜的小道具师愤恨交加,又气又累地不住哭泣。希区柯克在白兰地里掺了强效泻药,受害者无可避免地把自己弄得浑身污垢,腿旁与摄影机旁也是一塌糊涂。”③ 在希区柯克的一生中,类似这样的恶作剧真是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