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的解释是什么?当时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苏轼是思念谁?
热心网友
是名篇《水调歌头》,词的开头有写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所以是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全词楼上已经写出,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另外,楼上关于婵娟的解释是正确的,婵娟是中国神话中嫦娥的另外一个称谓,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热心网友
补充一下: 这词是神宗熙宁九年苏东坡苏教师被王安石等当权派打击、排挤,自请离京一番周折后,在密州(山东诸城)知州任上写的。明写节日喝酒、吃月饼和思念亲人,实为政治表白,想回京城再得到皇上重用。(是否想回去搞打击报复?) 天上宫阙、是何年:王安石-司马光两派相争,形势不明朗;皇上而今的态度又是如何? 乘风归去:想回京城耶。 又恐、不胜寒:朝廷政治大气候合吾口味乎? 何似在人间:不行的话,不如在外工作稳定一点,免得回去又趟浑水。 所有句子,首先是写过节。中秋节比较特别,这首词写出这个节日特有的人们微妙的、细腻的感情。又可以扣住“兼(不是“专”)怀子由”的话头来具体理解。更要看成是提出落实政策、打算回京重新上岗的宣言。至于是继续反抗,还是主动妥协,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 另外,后来又受东坡老师连累的是秦观,这事离苏东坡“起舞弄清影、把酒问青天”的时候过了些年头。秦观这人与苏东坡关系密切,比较清高,经不起一点风浪。两人的性情从其作品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在正常工作时被人无辜指责为“影附苏轼”,一贬再贬,到了湖南郴州蛮荒,一蹶不振,就没有了苏东坡的那种进取勇气,为此写下自怨自艾的《踏莎行》。苏东坡读了后,也知道是自己害了秦观,这时却又没有办法帮他,尴尴尬尬,搞得怪不好意思的。前面提到苏东坡想回皇帝身边,有没有想趁机利用职权提携一下这帮难兄难弟的企图,就不得而知了。 这两首词的背景是连贯的。如果连起来看,很是有味。
热心网友
把他们综合起来就对了
热心网友
《水调歌头》全词楼上已经写出,只是“婵娟”解悉不对,“婵娟”不指月亮,本意指“美好”。
热心网友
思念苏辙,同在齐鲁大地的兄弟,只能在美好的月光下相望不能相晤.
热心网友
婵娟是月亮的意思,全句就是说可以相隔千里之外可能一样看月亮
热心网友
【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