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问一下,得了糖尿能不能喝豆汁。

热心网友

1)饮食护理 每日热量计算:按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予热量 105-125kJ(25-30Kcal);轻体力劳动者 125-146kJ(30-35Kcal);中体力劳动者146-167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者167kJ(40...

热心网友

1)饮食护理 每日热量计算:按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予热量 105-125kJ(25-30Kcal);轻体力劳动者 125-146kJ(30-35Kcal);中体力劳动者146-167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者167kJ(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土5%左右。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配。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成人按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0.8~1.2g计算,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至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g;脂肪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0.6~1.0g;其余为碳水化合物。按上述计算蛋白质量约占总热量的12%~15%,脂肪约占30%,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 三餐分配:按食物成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食谱,三餐分配一般为1/5,2/5,2/5或1/3,1/3,l/3。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这样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应当下降,若不佳应作必要的调整。 近年来较多采用食品交换分法,此法将食品分为谷类、奶类、肉类、脂肪、水果和蔬莱共六类,以每80千卡热量为一个单位,如谷类大米25g、生面条30g、绿(赤)豆25g各为一个单位;奶类淡牛奶110ml、奶粉159、豆浆200ml各为一个单位;肉类瘦猪肉25g、瘦牛肉50g、鸡蛋55g、鲍鱼50g各为一个单位;脂肪类豆油9g、花生米15g各为一个单位;水果类苹果200g、西瓜750g各为一个单位;蔬菜类菠菜500~750g、萝卜350g各为一个单位。每类食品中等值食品可互换,营养值基本相等。病人可根据不同热量交换份内容制定食谱。此法较粗略、但可使食物的选择性增加,同时也便于病人学习和掌握。 病人应禁酒。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每日摄取的蛋白质中动物蛋白应占总量的1/3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忌食动物脂肪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其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肥胖者予以低脂饮食(13.3mmol/L或尿酮阳性者不宜作上述活动。Ⅱ型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收缩压> 24kPa(180mmHg)时停止活动。活动时间宜安排在餐后lh。活动要适量,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和胰岛a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仅靠饮食控制者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者活动前通常不需添加额外食物。I型糖尿病者活动时①应把握好胰岛素剂量、饮食与活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因其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波动于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和过多之间。前者可因活动时肝糖输出明显增多而葡萄糖利用不增加导致血糖升高、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增加,对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则易产生低血糖反应。②一般可在活动前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餐前腹壁下注射胰岛素可减慢活动时胰岛素吸收速度。③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注意以上3点可预防1型糖尿病活动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活动前后检查足部,并注意活动时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避免受损伤。活动时随身携带甜点及写有姓名、家庭地址和病情卡以应急需。 3)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其他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偶有药物过敏如白细胞减少、贫血、皮肤瘙痒和皮疹。双胍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金属味、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因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评价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 4)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内容有①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等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确保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包括胰岛贮存温度不可<2oC或>30oC,避免剧烈晃动;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或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注意注射器与胰岛浓度含量匹配,一般用lml注射器抽取药液以保证准确的剂量;普通胰岛素于饭前1/2小时皮下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l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不可反向操作,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内,影响其速效性。病人应学会按规定的时间和量进餐并合理安排每日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食些饼干。②胰岛素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可致胰岛素吸收不良,但临床少见。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多可缓慢恢复。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二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增生。 教会病人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糖尿病人可以喝豆汁,但不能加糖。

热心网友

怎样控制血糖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潘明政 糖尿病的治疗是医患双方密切配合、长期合作的过程。只靠医生或患者单方面的努力很难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血糖控制不达标 总以为尽管血糖高,可是临床上并没有什么症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生活中我行我素,放纵自己,一旦慢性并发症出现时后悔已晚。或者对糖尿病的治疗采取象征性的办法:控制饮食,参加锻炼,应用降糖药物...

热心网友

怎样控制血糖 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潘明政 糖尿病的治疗是医患双方密切配合、长期合作的过程。只靠医生或患者单方面的努力很难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血糖控制不达标 总以为尽管血糖高,可是临床上并没有什么症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生活中我行我素,放纵自己,一旦慢性并发症出现时后悔已晚。或者对糖尿病的治疗采取象征性的办法:控制饮食,参加锻炼,应用降糖药物等。该用的办法都用了,就以为万事大吉,血糖高也无所谓。而血糖的控制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就达不到治疗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只顾控制血糖,不管其他 有人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控制好血糖也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其实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不仅要很好地控制血糖,其他如血压、血脂、血黏度和体重等,也要同时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才是对糖尿病总体治疗的要求。  血糖过低,反复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高血糖固然不好,但是过分严格地控制血糖,以致反复出现低血糖,使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缺乏葡萄糖的供应,导致功能损伤就更不好了,这对老年患者尤其不利。所以临床上强调因人而异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和严格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患者应严格执行医嘱,避免出现低血糖。  不监测血糖 有些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影响了治疗的积极性,认为只要测血糖就高,测不测都一样,就放弃了对血糖的监测和控制;有人平时血糖控制较好,就放松了对血糖的监测;还有一些人平时工作很紧张,感觉没有临床症状,也就不按时测血糖,这些对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不利的。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主动监测并很好地记录自己的血糖情况,才是对本人健康和家庭负责的态度。   必须使患者了解:①糖尿病是怎么回事?②糖尿病有哪些危害?③患了糖尿病应该怎么办?把防病治病的知识教给患者本人,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和治疗用药的依从性,使之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提高疗效。临床工作中也发现,经过良好的糖尿病知识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普遍较好,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病情控制较好。这些都提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对糖尿病知识的教育,患者也应配合医生的宣教,其目的都是为了很好地治疗糖尿病。

热心网友

当然可以,小麦面粉25克=大米25克=小米25克=牛奶160=牛奶粉17克=豆浆225克,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前的饮食基础上,血糖控制较好,如果要加豆浆225毫升的话,需要在原饮食基础上减去小麦面粉25克或大米25克或小米25克或牛奶160毫升,换句话,能量要平衡。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