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翻译古文《仲永父子》

热心网友

《仲永父子》?

热心网友

有这篇古文吗?分明是《伤仲永》啊,怎么成了《仲永父子》了呢?

热心网友

宋代时候,江西金溪县有个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方仲永长到五岁,还没有接触过笔墨纸砚这些文具。但是,他家的村子里有学堂,邻居也有孩子在读书,他看了非常羡慕。有一天,方仲永终于哭着让父亲让他读书,父亲也出不起上学的钱,就从近旁的邻居家借来书,求人指点,让他自学。方仲永非常聪明,没有多久,他不但读懂了书本,而且能写出四句诗来。诗的内容是孝养父母,团结同族。这诗在本乡的秀才中传开来,他们都很惊讶。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给方仲永出题,让他作诗,他很快就能做出来,众人读了,都感到他写的诗道理通顺,文才斐然。方仲永不但在一个乡里出了名,就是一个县里也轰动了,纷纷传说金溪出了个"神童"。 于是,县里的人渐渐把方仲永父子当作宾客接待,有的人还拿出金钱和礼物,请方仲永写作诗文。 这一天,方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十分高兴,便天天领着儿子四处向别人求讨财物,而不让儿子继续学习上进。方仲永的学问没有长进,他的天才也渐渐泯灭了。 宋代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年龄和方仲永差不多有时隔县的同乡,他很早就听说方仲永是"神童"。王安石十三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回家乡,在金溪舅舅家见过方仲永,那时方仲永也不过十三岁,让他作诗,已经很一般,不能和从前相比了。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做官回家乡,再次到舅舅家探望,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来,有人回答说:"他的天才已经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模一样了!"王安石非常感慨,后来写了一篇《伤仲永》的名文,除了记叙上述故事外,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方仲永固然天资特别聪明,但由于没有得到不断的培养教育,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结果就一事无成;那么天资平常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王安石的话很对。他小时也很爱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落笔如飞,读过他的文章的人都佩服他写的精彩。可他并不因此自满,不在学习,而是终生孜孜不倦地学,最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