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爱好者都来写写长城吧,描述一下,然后再抒发抒发自己对长城的感情
热心网友
昔日长城·今日南柯 年轻时曾经发过一个宏愿,便是背起背囊,从头至尾走一次万里长城。可是当时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其实极有限,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以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修筑,东起辽宁与河北临海交界的山海关,一直蜿蜒西走,直至甘肃河西走廊上酒泉附近的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由於从前是以华里计算,合一万二千多华里,所以便称为万里长城。也由於兴起了这个念头,事前必须对长城的历史与途经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便要收集有关资料,好在出发前充实自己,才可以订出个行止的计划。不料历史一翻,人就变得糊涂了,首先知道,心目中所要走的长城,不是秦长城,而是明长城。原来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将蒙古人逐出塞外,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建朝后立刻修建各处残破不全的旧长城。先后用了一百年时间,方才修成今日依然蔚为壮观的长城。明代以前断续修筑的长城,多是就地取材,使用土夯的方法,即用当地泥土混入沙石树枝或草干然后压实,成为一堵厚实的土城墙,土墙历经岁月风雨之后大都崩坏,失却防敌作用。明代修筑长城的建筑方法大为改进,主要使用砖石砌建,以石灰填入缝隙,使长城变得十分坚固。当时更把所修建的长城各段,分设有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敌台与烟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防工事。我后来在嘉峪关所见到的一座梯形二层建筑的关城,城内宽敞得可以驻扎一千几百军兵,城头上可以跑马,站在城墙的敌台上,放眼所见,恰如唐诗《古从军行》中说的:「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好一片边塞的荒凉景色!大漠西南边遥远处,便是横亘千里的祈连山脉,当中荒漠上有一列若断若续的土垛,当时人家说那是古代长城的残垣,我用心地看了又看还是不信,因为从来心中所想像的长城,都是巍峨高耸,运走如龙蛇,哪会只是一些黄土堆?不料近日便有长城考古学家新发现的消息,指出中国的万里长城并不西止於嘉峪关,而是再往西去,途经玉门关,即唐人王之涣所吟咏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关之后,便进入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沿着古丝绸之路,一直深入沙漠腹地的罗布泊。考古学家指出,这一大段蜿蜒在戈壁与沙漠上的古长城,由於十分残破,向来都被人们所忽略,但是只要仔细考察,便会发现这段土夯的古长城,包括了城墙、烽燧等完整的防配套,当时的确可以起到防匈奴工事的作用。如果由嘉峪关量度至罗布泊,足有五百公里长,这便是说,万里长城的总长度,应该多加五百公里。这消息当然令人振奋,可是问题又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对上面的说法有所质疑。质疑之处不是这一段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古长城」的存在,而是认为所提的「万里长城」概念模糊。今日人们所熟悉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达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而从嘉峪关延伸到罗布泊一段,应是汉代「长城」。而且,这一段「汉长城」的考察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化,因为当中的「城墙」,是人工还是自然的,具体的走向、长度、结构等建造方法是否与汉长城相符?至於玉门关往西的烽燧线,也不一定可以说成是长城遗迹等等。问题至此,长城向西延伸五百公里的说法,还不能一槌定音。即使终有一天,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证实,那五百公里长城遗迹果然是汉长城,哪麽,秦长城呢?秦代的势力还不曾向大西域伸展,所筑的长城还不曾伸入甘肃,更遑论进入新疆的罗布泊了,而从罗布泊的考古发掘中,至今还不见秦物,出土的都是汉五铢。这是说,今日即使还有秦长城存在,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土垛与土垣,比方今日山东境内齐长城的遗迹,只是游走在山丘上的一列低矮土脊,说那是长城谁也不会相信。长城的兴建实在不是始自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东周势力式微,各地诸侯各自称王称国,互相倾轧争雄,最后馀下七国竞逐。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土,纷纷修筑绵延的城墙,用以抵外敌来犯。公元前七百年,楚国在现今河南与湖北一带首先修筑长城,称为方城,其后才见齐、魏、秦、韩、燕与赵等国相继兴筑,大都是把自己的疆土作封闭式的长城修筑。因此当时的所谓长城,互相不连贯,而且横七竖八,东西南北,各自有不同的走向,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基本上是东西走向。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再由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匈奴后,便驱策民工,把原来分段建筑的长城认为有用的部分,仍旧用土夯的方法连接起来,另外又加以扩建。自秦以后直至明代末年,历代为了抵外敌,把万里长城不断维修与扩充,先后历时二千多年,可说是一宗旷世罕见的大工程。其实,光说长城,也不是东起山海关,更正确的说法,应是从山海关向东跨越辽河,辗转向东南方的鸭绿江的出海口丹东,方才告终。这一大段长城直达与朝鲜相邻的国界,作用至为明显。从山海关至丹东这一段清代才建的长城,绵亘二千公里,建筑方法稍为简陋了一些,只是用沿途采集到的土与石头垒成,并且插上坚韧的柳条,这段长城因此又叫做柳条边墙。这种不坚固的城墙当然不堪风雨,即使是其他用砖石与石灰砌筑的长城段,明代以后也不再有防作用,经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大都毁坏不堪,只有很少的段落,如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金山与嘉峪关等依然壮观如昔,加上近几十年来新中国的悉心保护与维修,才得以恢复了一些旧貌。回头再说,当时青春年少,要兴起一个纵贯万里长城的念头是多麽容易,其实,光是了解长城已经很不容易。及至如今全盘了解了,是该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长城遗迹,还是寻找汉代长城直至沙漠深处的罗布泊?简便一些去走明代长城吧,那麽,是不是应该连东至鸭绿江边的、早已破败湮没的二千公里也走完呢?便是这般左想右算,正合一句元人的感慨:「光景蹉跎,人物消磨。」转眼间,已经年纪老大,只好坐着兴叹:昔日长城,今日南柯! 。
热心网友
长城是炼狱。千百年来,我善良穷劳的中华民族在这烈火中陧般永生。-----------------长城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