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比较很多了,我们打一阵就知道谁厉害了
热心网友
当然比不过我们的了
热心网友
韩国K1A1系列主战坦克 公元9世纪的高丽王朝曾制造“铁马弩战车”,该车铠甲厚实,弩箭威力巨大,在当时的高丽国横行一时。跨入新的千年,朝鲜半岛上又出现了一种强大的战车,但它的动力从战马升级成增压柴油机,武器不再是弓弩而是高膛压坦克炮——这就是韩国的K1A1系列主战坦克。 “委托设计”:K1的诞生 K1A1主战坦克的研制始于70年代。当时韩国陆军仍装备美制M47和M48“巴顿”主战坦克,而朝鲜人民军已经列装了苏制T-62主战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方面都比“巴顿”高出一截。虽然韩国境内有以“联合国军”名义驻扎的美军地面部队,但当时驻韩美军的主力为M60,与T-62等坦克交手并没有绝对优势,韩国和驻韩美军的坦克在数量上也从未占过优势。韩国在朝鲜战争中领教过中朝军队装甲力量的威力。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决定研制新型主战坦克——K1,韩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 当时韩国经济刚起步,工业较为薄弱,不具有设计新坦克的能力,只好求助于外国。1975年,韩国军方宣布进行新坦克的“招标”,参加竞标的是美国和德国的四家公司。经过对比,韩国于1980年选中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方案。1983年,已经被通用动力公司吞并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出两辆K1主战坦克样车——XK1,并于1984年在美国阿伯汀实验场进行测试。 K1主战坦克是当今各国唯一采用“委托设计”的主战坦克。虽然K1由美国公司“委托设计”,但出于战备需要和扶持本国军工考虑,韩国要求正式生产型坦克必须在韩国生产。XK1进行测试时,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在克莱斯勒的帮助下改造生产线,进行K1的生产准备。1985年,XK1完成实验,现代集团设在昌原的K1坦克生产线也基本完成,投入生产。1987年,K1主战坦克装备部队,被韩国军方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由于朝鲜半岛长期处于战争停火状态,防务形势严峻,到1996年,K1和改进型K1A1主战坦克产量已突破1000辆,年生产量接近德国“豹”2(该坦克在过去的23年中生产了两千余辆),在世界第三代主战坦克中属产量较高之列。 K1:韩国的骄傲 在1996年之前各国的坦克技术资料中,K1又被称为“88”式主战坦克。但从K1坦克的研制历程看,它于1984年开始实验,1985年定型,1987年投产,和“88年”基本没有关系。之所以被称为“88”式,是因为1988年韩国举办汉城奥运会,这是韩国历史上的盛事,因此韩国人提出了“88精神”,将成功举办奥运会作为韩国加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标志。“88式”表示K1主战坦克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坦克行列的愿望。 K1坦克战斗全重51吨,车体长7。47米,炮向前时车长9。67米,宽3。59米,高2。25米,主要武器为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动力为一台1200马力柴油机,最大公路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K1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方面都比T-62高出一截,使韩国重新夺回了主战坦克的技术优势。但为了紧跟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潮流,韩国于90年代开始酝酿对K1进行改进。1996年,改进型K1A1问世。K1A1沿袭M1改进的思路,车体尺寸与K1一样,用120毫米滑膛炮取代105毫米线膛炮,全长增加到9。71米。 K1吸取了美国和德国主战坦克的长处和特点,也有韩国自己的特色。从K1系列主战坦克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品位到这种国货与泊来品掺杂,美系与德系风格融合的奇特产物。 M1系火控系统 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在70年代后期为韩国研制K1时,还在研制另外一种主战坦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M1“艾布拉姆斯”。M1于1980年服役,而K1在5年后正式定型。M1和K1是克莱斯勒公司在同一时期应用同一水平的技术设计而成的。无论外形、总体布置,还是在武器和电子设备上,两种坦克都极为颇为相似,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姐妹车”。 K1采用的火控系统由车长瞄准镜、炮长主瞄准镜、炮长辅助瞄准镜和弹道计算机组成。炮长主瞄准镜是美国休斯航空公司的双向稳定单目式昼夜合一瞄准镜,并装有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与M1主战坦克大体相同。在K1A1上则改用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以及炮长用坦克热成像主瞄准镜(GPTTS),与M1A2相似。由于K1A1的车长和炮长均装有独立观测系统,因而与M1A2一样,具有猎-歼作战能力。 K1火控系统方案与M1如出一辙,但其中的部分零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在K1的原型车上,车长瞄准镜为法国SFIM公司的双稳式V580-13型周视潜望瞄准镜。该瞄准镜放大倍率为3×和10×,可独立于炮长瞄准镜搜索目标。但正式生产型采用的瞄准镜是由韩国三星公司生产的V580-13仿制型。韩国的下一步目标,是实现火控计算机芯片、热像仪的国产化。这些芯片和电子器件将主要由韩国的工业厂商,如三星、大宇、现代等公司生产。 “豹”系发动机 在K1主战坦克研制过程中,克莱斯勒曾计划为K1安装与M1相同的AGT-1500燃气轮机。但当时韩国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采用燃气轮机,燃料消耗较大;在朝鲜半岛作战,由于地形限制,后勤补给往往难以跟上,会使坦克部队的机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同时,韩国当时已有将K1坦克用于出口的意图。如果采用当时仍属美国核心机密的AGT-1500燃气轮机,在出口K1时就必须看美国的脸色。出于这些考虑,在韩国的要求下,K1最后选用了德国MTU公司生产的MB871Ka-501柴油机,并配用德国ZF公司生产的LSG-3000液力-机械传动装置。 MB870系列柴油机是MTU公司60年代后期研制的大功率车用柴油机,按照汽缸数量分为6缸型MB870、8缸型MB871、10缸型MB872、12缸型MB873等多个型号。K1坦克使用的是8缸型MB871Ka-501,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豹”2使用的是12缸型MB873Ka-501,功率1500马力。仔细算来,8缸的MB871Ka-501发动机总功率1200马力,单缸功率达到150马力;而12缸的MB871Ka-501发动机总功率1500马力,单缸功率只有125马力。K1采用的发动机单缸功率大,这意味着它具有更高的体积/功率比。 正由于采用了紧凑可靠的发动机,K1A1的车体长度比M1系列短约0。5米,负重轮也从7对减少到6对。K1A1的战斗全重不过53吨,而M1A2已经达到63吨,韩国“小妹”确实比它的美国“大姐”苗条许多。此外,根据MTU公司和韩国大宇签署的协议,韩国将在MTU公司的指导下自行生产K1坦克使用的MB871Ka-501发动机。 韩国式混合悬挂 与火控、动力装置不同,K1A1坦克的悬挂系统既不“从德”,也不“从美”,而是采用了独一无二的扭杆-液气混合式悬挂系统。在K1A1主战坦克的6对负重轮中,第1、2和第6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中间3对负重轮则采用扭杆弹簧式悬挂。扭杆弹簧式悬挂系统结构简单可靠,价格低廉,日常维护也较为简便,但减震效果不如液气悬挂系统。液气悬挂系统虽然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适合在山区等复杂地形使用,但价格昂贵,日常需要频繁补充油气,维护量大。采用混合式悬挂系统可以降低K1的造价,并减少坦克兵的日常维护量。 液压悬挂方式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液压悬挂的油量来改变车底距地高和车体的俯仰角度。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坦克都曾被用作压制火炮使用,双方常常利用地形,将坦克停在反斜坡上,借此增加火炮仰角,达到较远的射程。如果在未来战场上需要K1临时客串压制火炮,由于它采用混合式悬挂系统,车体前倾或后仰的角度变化可达10°,加之K1主炮本身具有20°的最大仰角,因此实际使用仰角可达到30°,能够使主炮获得更大的射程。 无论是美国M1系列还是德国“豹”2系列主战坦克,都采用扭杆弹簧式悬挂系统。K1的混合式悬挂系统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是第一家。 装甲外形:德美各取一半 K1的车体和炮塔正面都采用了陶瓷与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装甲,装甲配方与非贫铀型M1坦克的复合装甲相似。K1给人以“小M1”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炮塔外形。K1的焊接式炮塔像是被锤子砸扁了的M1,外形轮廓相似,但正面和侧面装甲区的高度都小于M1。K1炮塔的前装甲角度与M1相似,火炮防盾与并列机枪与M1就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炮长用主瞄准镜的位置、车长和装填手机枪的布置方案,甚至为了方便驾驶员进出而设的炮塔前装甲切角都与M1基本一样,真不愧为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姐妹车”。 K1采用了M1风格的炮塔,但没有照搬M1的车首装甲外形。M1车首主装甲为近似垂直的整块复合装甲板,这样的布置方式可增加车内的有效使用空间,但防弹性能不佳。“豹”2坦克车首的锲形装甲方案倾角较大,防弹性优于M1。由于采用了“豹”2风格的车首装甲和M1风格的炮塔,使K1在外观上像是“豹”2和M1的“混血”。 美式火炮 K1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68A1型105毫米线膛炮,与M1相同,也与韩国M48A5主战坦克相同。M68A1型火炮能够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穿甲弹能在2000米有效射程内击穿T-62主战坦克的前装甲。 在K1坦克研制之时,美军已经在酝酿对M1进行改进。1987年K1正式服役时,装120毫米滑膛炮的M1改进型M1A1已经服役。相比之下,韩国人觉得自己的K1只装105毫米火炮“亏了”,也提出为K1坦克换装120毫米滑膛炮的计划,这就是1996年出现的K1A1。K1A1与K1外观极为相似,只是炮管显得粗了一些。它采用一门120毫米M256滑膛炮,与M1A1和M1A2相同。美国M1A1和M1A2坦克使用贫铀穿甲弹,韩国火炮则使用碳化钨弹芯穿甲弹。据报道,在使用最新的120毫米炭化钨穿甲弹时,K1A1坦克可在2000米处穿透600毫米以上的均质钢装甲。 M256实际上是特许生产的德国RH120滑膛炮,而在正式生产型的K1A1上,使用的则是经美国特许,由韩国生产的M256。韩国也因此成为少数几个能生产先进的高膛压坦克炮的国家之一。 “非美”式储弹方式 M1系列主战坦克将大部分主炮弹药储存在炮塔尾舱中,尾舱与战斗室用装甲板隔离,在被敌击中时,尾舱的泄压板可将弹药殉爆气浪排出车外。尾舱储弹方式增强了坦克乘员的生存能力,却没有增强主战坦克的生存能力:失去主炮弹药的M1将没有任何战斗力,同时弹药爆炸的冲击波足以将尾舱下面的动力舱炸得体无完肤。另外由于尾舱体积过大,M1的炮塔重量达到了创记录的22吨。 可能是意识到了M1尾舱式储弹的缺点,K1主战坦克原样照搬了美式火炮,却没有采用美国特色的尾舱储弹方式。K1和K1A1主战坦克的弹药主要储存在车体内驾驶员旁边,另在炮塔吊篮内装填手前立放7~8发炮弹,以利于装填手装填。没有庞大的储弹尾舱,K1的整车外形轮廓比M1大幅度降低,同时节省下大量重量指标用于加强防护。 不过,这一储弹方式也使得K1的弹药基数过少。K1主战坦克可以携带47发105毫米炮弹,相比之下M1的弹药基数为55发。120毫米炮弹的体积更大,因此K1A1主战坦克只能携带32发炮弹。备弹量减少导致K1A1的持续作战能力下降,这不能不说是K1A1的瑕疵之一。 辅助弹药充足 与偏少的主炮弹药相比,K1A1坦克的辅助武器却是弹药充足。K1A1共装3挺机枪,12。7毫米K6高射机枪、7。62毫米M60E2并列机枪和7。62毫米M60D高射机枪,可携带2000发12。7毫米机枪弹和8800发7。62毫米机枪弹。相比之下,苏联T-72只携带300发12。7毫米弹和2000发7。62毫米弹,美国M1主战坦克7。62毫米弹药基数为11400发,比K1A1略多,却只携带900发12。7毫米弹。韩国宁可减小主炮的弹药基数,却要保证辅助武器的弹药,是出于朝鲜半岛特殊战场环境的考虑。朝鲜山多平原少,能进行大规模坦克会战的地域不多。朝鲜人民军有步坦协同大兵团作战的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K1A1坦克配备较多的辅助弹药,其主要目的可能是更多地利用并列机枪或高射机枪对步兵进行压制射击。 K1系列杂谈 技术引进的典范 虽然K1/K1A1主战坦克是由美国设计,但韩国对其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最适合在韩国使用的主战坦克”。相对较轻的车重、良好的越野机动性和独特的混合式悬挂,使K1和K1A1在朝鲜半岛崎岖的地形也能运动自如。相比之下,无论是韩国先前装备的M47/M48,还是驻韩美军装备的M1主战坦克,在朝鲜半岛都显得过于笨重。 K1系列主战坦克被称为M1主战坦克的“姐妹车”,是因为他们出自同一公司之手。但K1不仅具有美国血统,还融合了德、英等西方坦克不同流派的风格。K1系列既有M1主战坦克先进成熟的火控系统,也有和“豹”2同宗的可靠的柴油动力;采用美制火炮,弹药储存方式却是韩国式;悬挂系统采用自成一统的混合式悬挂。不但设计风格,K1A1坦克的主要零部件也是采各国之长:火控系统的主要零件由美国生产,但也有德国、加拿大以及韩国自产的设备。 令人佩服的是,K1A1虽然是万国牌零件的杂烩,但在装备部队后,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良好,未出现因为设备之间不匹配导致的严重问题。印度“阿琼”主战坦克因为进口部件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国产零部件质量不过关,迟迟不能装备部队;日本照搬国外设计,造出了昂贵而毛病多多的90式主战坦克。相比之下,韩国K1系列主战坦克博采众家之长,又能做到实用可靠,确实可称为技术引进与消化的典范。 下一代不是K1A2 K1A1主战坦克虽然性能优良,足以与周边国家的新型主战坦克相抗衡,但韩国人并不希望将K1系列继续改进作为韩国的下一代主战坦克。主要原因是K1的车体较小,改进空间不大。而且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主战坦克的改进都是越改越重。“豹”2A6和M1A2虽然性能有较大提高,但都从50吨级坦克改到了60多吨,如果设计出60多吨的“K1A2”,显然无法适应朝鲜半岛崎岖的地形。 韩国在最近推出了FMBT2010验证车——即2010年未来型主战坦克。从FMBT2010验证车的外形看,仍像是K1A1的改进型,但在内部结构上却大有不同。FMBT2010安装了1500马力级别的大功率柴油机,采用自动装弹机,乘员减少到3人,并且全车重量控制在50吨以内。可见,从K1A1到FMBT2010,提倡“身土不二”的韩国已经走出了“小M1”的阴影,走上了自行设计主战坦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