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从朝熙路客学长提供的材料来看,那时以慧远为代表的佛教界的见地确有问题,所以占不到上风也就合理了。如果慧远说“火传于薪,此薪尽,可传于异薪;神传于形,此形毁,可传于异形。精神不灭”,并以此说来证明因果轮回的可能性的话,好像有点落于“神我”外道之见,不但不能成立因果,可能还是破坏因果说。因为这种说法立了一个“常法”~神。看过一点唯识理论的朋友都知道,既使在安立阿赖耶缘的佛教理论中也没有这种常法。龙树菩萨所发挥出的妙义是“性空故缘起,缘起故性空”,若有一法不待因缘而起,都不能成立因缘法。因缘法的成立是自否定的,否定之否定而建立的,缘起故无我,无我故缘起,无我之法性~无自性性是轮回万象之所依。所依佛教始终讲五蕴、十二因缘相轮回,并没有讲到慧远说得那种轮回,他那种说法似乎接近印度教的轮回说。但范缜论证反因果论的时候,以偶然性为论据也是站不住的~因为他以“偶然”为决定性;事实上,偶然是因缘的效果。因为,所谓“偶然”正是指“增上缘”的复合的效果。比如他说“树上的花随风飘落,落到何地,有很大的偶然性”~换一下说法就是:树上的花落在何地,由多种因缘和合而决定,诸如风等增上缘,然因树之无常变化,导致其“下落”是决定因。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把范缜论用为证明佛理:一切众生,生、老、病、死,喜、怒、哀、忧,无不是众缘和合,离缘并非别有实性,而一切苦因无非是无常、无我之法性使然。按范说“形神统一”,实际上分别立了“形”和“神”两个虚伪概念~离百骸无形,若离百骸有形,形同于神;若即百骸为形,断发剪指,形已非形。所以,实际上佛教讲五蕴~是面向现象的概括方法,比范说高明、科学得多。〔12月7日答复朝熙路客学长〕首先,我想再重复一下,我认为佛教理论中没有“偶然性”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没有所谓“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这种命题。一般人所说的“必然性”在佛教看来是指“决定因”,而一般人所说的“偶然性”在佛教来看,只是增上缘和合的一种效果。所以,您说“中阴说”里面不否认偶然性是不准确的。比如,有“生”故有“死”,这就是决定因~必然性。我认为十二因缘理论讲的是决定因,并非指一切缘,所以才叫十二“因缘”(因为您知道,佛教讲四种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其中因缘就是我们简称为“因”的)。还有,您所说的中阴理论也不完全准确。以下主要提几点:1、并非所有转生都有中阴阶段2、中阴阶段并非没有“色”,而是有一种极微细的“色”。如果举现代物理的概念来类比,就好比说“波”、“场”也是物质,但又不是一般人通常理解的物质。藏传佛教中有个“风心”的概念,我们知道风属于四大,是色法。3、并非只有死后才有中阴,中阴理论很复杂,有讲三种或四种中阴。例如,索甲仁波切说:所谓的四种中阴身,其中之一就是此生,亦即“自然中阴”。此生这“自然中阴”中,也有另外两种形式的中阴身,一是醒觉阶段,另一是睡眠阶段。所以实际上这一生有三种中阴身。三种中阴阶段连结法性的“光明中阴”。4、还有您所说的“中阴并不是必然可以投胎为人,如果不能实现,就神形俱灭了”那根本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没有什么“神形俱灭”这种概念,决定会转生的,当然不一定转生为人,转生为四生九有中哪一形态,完全取决于因缘和合,其中有业因,也有中阴境界的增上缘。正因为增上缘有其作用,才有所谓“中阴救度”、“水陆法会”、“瑜伽焰口”等等都是为“中阴境界”创造增上缘的一种形式,当然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主要还是超度“鬼道”的众生。当然,既使是这样,也完全是成立“因缘说”,而非成立“偶然性”。因为能否在临终或死后得到如法的超度,以及在中阴境界中能否不迷失,主要还是在于此生乃至久远以来的善业因缘和自身修为。实际上,得度也好,堕落也罢,都有因缘,实际上没有所谓“偶然”,只是缘起现象不是凡人可以测度的,因为缘中又有缘,缘起甚深,缘起无尽,一般人无法透析,所以只能把不测之因缘叫做“偶然”。实际上,在佛经中讲任何法、说任何事,必有缘起,佛也针对特定的场合,开示具体事相的因缘。当然,开示具体事相的因缘是为了说法,而不是展开分析所有缘,佛虽然可以透析所有事相所有缘份,但如果那样,将无人有暇听闻佛法了。至于为什么慧远没有用始终贯彻“因缘说”来论争,按个人的妄测,当然不一定准确:大概是因为两晋、南北朝那时佛教理论还没有完备地传入和系统地承袭(特别是俱舍学、龙树学、慈氏学、因明学这几个关键理论体系都没有传入),在加上僧人受本土儒、道思想教育,所以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答辩方法。再答朝熙路客学长:一、我对您的质疑点正是您似乎在叙述史实的同时却表达出您对佛理的看法,我认为有误,包括以下几点:1、您认为佛教教义没有拒绝偶然性~~我认为不对,佛教讲一切皆有因缘,本质上没有偶然,只是缘起甚深难测而已,上面已经详细说过。2、您对佛教中阴说的理解有误,上面也说了。3、您认为慧远落败的原因是佛理的不周全,辩论之后才有发展~~上面也详细指出了,主要原因是因为两晋时期佛教理论体系并未完整传入中国,僧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完整的大乘教理系统,所以知见不全,见地有偏也很正常。二、我没有纠正历史,而是纠正您以似乎客观的史说中夹杂的那些您个人观点的东西。我也没有偏离版主问题,我已经在上面给出自己的答案~~就是大乘理论体系未完整传入那一段。三、您把因缘说的理解成一种近乎“宿命论”也是不对的。我在前面已经讲过,缘有四种: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是立体全方位的,是普遍联系的。而你把“因缘”仅仅理解为一种僵化的决定因是误解,这是决定论哲学,不是佛家的因缘说。比如,现在你我现在肯信佛、学佛,这绝非偶然,而是有前因,不信您翻遍任何经书,没有说这不是因缘的。经中说成佛的因缘是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决定因,广修无量善业因缘,历经无数劫数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功德成就,其中一一相好、一一果报各有善因可追寻,绝非偶然成相。所以,经中天人曾赞叹说:“遍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舍身命处”还有你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俗语,这是禅宗语言,不能用理论计较的。即使要计较,放下是因缘使然,成佛也需有种。多少恶人肯放下,又有多少恶人愿成佛呢?正因为“一念之差”有其因缘,所以佛教才讲究“自净其意”,才能修戒、定、慧成就。若按您说“一念之差”没有因缘,则一切佛法如何成立,一切众生云何解脱,一切菩萨、一切声闻、一切辟支佛云何得不退转?因为,那不是总有“一念之差”会使人退转吗?!。
热心网友
唉,为什么非要走弯路呢?成佛的路有捷径的啊!都要成为佛学家吗?愁。
热心网友
南朝时,儒佛论争的中心在于神灭与神不灭。佛教主张神不灭,并且用“薪火”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东晋慧远提出,火传于薪,此薪尽,可传于异薪;神传于形,此形毁,可传于异形。精神不灭。神不灭论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因果轮回的可能性。慧远的理论受到当时僧俗两界的赞同。齐梁之际范缜(公元450-515)对此提出挑战。他用“形神相即”论来批驳佛教的形神关系。认为形和神是统一的,形谢则神灭,形是神直质,神是形之用。形和神的关系就好比是锋利与刀刃的关系,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而没有锋利,也就不能说有刀刃了。范缜进一步提出,人的命运各异,并非因果报应的结果,而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就像庭院里的花树,树上的花随风飘落,落到何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不是命定的。范缜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梁武帝组织了王公和僧人共62人写75篇文章批驳范缜,但最终没有取胜。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争中,范缜虽然在理论上取得了胜利,但佛教却在政治上得到了庇护,在理论上得到了发展。对秦少龙学友的看法作一点补充:范缜所选的理论论争的突破点是很准的。以偶然性来质疑东晋慧远的“薪火论”确实击中了要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的教义没有绝对拒斥偶然性。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学说,都会提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佛教同样如此。因为佛教也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二是佛教轮回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的“中阴理论”不否认偶然性。由于这两点,造成了东晋慧远的“薪火说”的不周延性。所谓中阴理论是说,在轮回过程中,是按照“人-中阴-人”的过程进行的。这里仅讨论其中一种,没有扩展到六道轮回的整个情况。佛教认为人再投胎为人时,需要有一个称为中阴的过渡状态,时间约为七天到四十九天。但中阴并不是必然可以投胎为人,如果不能实现,就神形俱灭了。这种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偶然的。所以后来才有四十九天的水陆法会这种宗教仪式,企图通过佛的法力帮助中阴实现投胎。所以,东晋慧远的“薪火说”无法周延地解释中阴说,也就必然在论争中落败。至于东晋慧远为什么没有用“因缘说”来作为论争的根据,没有史料根据,不敢妄加猜度。但我有一个想法,这似乎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吧。对秦少龙的答复再谈一点看法。第一、坦率地说,我看不懂您对我的质疑。您似乎在预设一个我没有谈及的问题,然后给予质疑。第二、对于历史的事实,似乎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纠正”。另一个看法是,我觉得讨论应围绕版主提出的问题,而不应该偏离。历史上是范缜是以偶然性批驳了东晋慧远的“薪火说”。问题是在于,如果当年的那些佛教僧人及大德们并不认为佛教存在偶然性的概念,那就很容易反驳范缜的观点。不是吗?按照您的观点,一切都是因缘而定,您还用学佛吗?该成佛的成佛,因缘没定,您就成不了佛,一切努力都是瞎忙活。因为因缘早就定了。佛教并不这样认为。绝不是这样僵化的。譬如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表达了一个什么概念呢?该不是成佛之前都要先去杀人吧?这种“一念之差”究竟是由于因缘所定,还是一种偶然性呢?2005/12/8秦少龙学友,实在对不起,我仍然看不懂您在说什么。。
热心网友
你说谁没有占上风?看的什么资料?你最好再参考其他资料看看.然后再来问,我会回答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