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庞统

热心网友

肃被周郎引见,以当时的形势,鲁肃对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就是北方多变,但在变数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鲁肃认为的规律就是先要确定孙权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决策。   以当时的形势分析,孙策死前准备北伐。根据地理和形势的在当时的变化,我认为孙策袭许的目的是夺取淮南淮北之地,形成对东部长江流域的战略缓冲。如果他可以驻守在徐州或者寿春一线,对北方就是进攻态势,如果他占领的是合肥,巢湖,盱眙一线,则守成无忧。因为在西线,孙策已经战败了黄祖,西线暂时无忧。   所以当孙权继承了孙策的位置时,他在战略方向就面临了两个选择,一是安内,二是外掠。   如果孙权选择了安内,他就要从内部的政治上和内政上安定大臣,和建立战功了平定民心。时机上,给予孙权的内安的时机也是很好的,就是北方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对决。战功上,而孙权建立战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平定山越内乱,二是继续征讨已经被孙策杀怕了的黄祖。内政上,则可以开拓五岭之地。连接交州。如果这三方面进行的顺利,孙权的政权就很稳定了。   但如果孙权要真正继承孙策平定天下的大业,就要执行外掠的战略。就是进军淮南,因为淮南不仅是争夺天下的基地,更重要的是淮南是守卫长江的真正屏障。没有淮南,固守长江就很困难。如果他攻取淮北,那战略形势就更是一变。吴的政权就在战略上非常主动。很象南北朝时南朝北伐灭南燕等国的态势。可是这是建立在内部安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的。 鲁肃就在这个决定孙权政权生死的时候,他提出了榻上策。他先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就是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在政治上,诸侯谁也没有明显的政治优势,所以大家可以在同样的天时下逐鹿。他提出了:“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先从政治上分析天时的变化。在具体到孙权的形势:“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他认为北方多变,孙权在没有安内的情况下,应该是先安定内部,当内定后提出:“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就解除了孙权在战略方向上的困惑,孙权在继承了孙策的基业,他在战略方向上的疑惑被鲁肃轻易解除了,所以权语甚悦之。   由这个有战略决定意义的榻上策,可以清晰的看出鲁肃面临重大决策时,可以有一个高超的政治家的头脑。就是安定内部,后平天下。   但是真正的战略家都是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和高超的军事家一样,兵法之妙,运乎在心。   当天下形势和孙权内部形势开始变化,鲁肃有根据形势提出了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其实根据地理上看,虽然夺取淮南依然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形势已经变化了,所以鲁肃要根据形势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坐在大营中运筹帷幄,而是亲自去那里了解情况。因为他可以通过他自己在现场而对形势有根本的了解。因为他认为机会很关键,而这时吴国内部安定,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感,但鲁肃已经明显感觉到危机的到来。其实当时的形势的很微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而刘备和刘表的关系是压则合,缓则危的情况。而且鲁肃认为刘表的政治形式很微妙,他们内部的两派斗争很激烈,而吴可以利用荆州的不稳定的政治形式来渔利,所以鲁肃去荆州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曹操的变化,而主要是确认荆州内部两派的斗争变化,因为鲁肃认为荆州对吴是非常关键的。(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而如果利用刘表内部的争端而为吴渔利,则吴可以不用刀兵而得利。但形势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所以鲁肃一定要亲自去。(注3)鲁肃是一个战略家,他认为荆州是天下的枢纽,这个枢纽是决定天下未来走向的关键。而左右这个枢纽的关键就是北方的曹操,新野的刘备,还有关键的是刘表的内部两派力量的斗争。而后来证明,刘表的两派一派是投曹,另一是投刘备。鲁肃在这个关键问题是明显超越了吴的其他将领,他先看出了荆州问题的关键,就是两派势力的斗争结果将决定吴的未来。   在形势变化很快的情况下,就是曹操大军和吴共享长江天险,兵力远过吴等不利条件下。鲁肃已经确认了他的方向,就是和曹操决战!为什么哪?其实我们从先面看,孙权继承孙策的基业,而以当时形势分析,北方的势力已经基本衰退,所以曹袁之争一定会决出胜负,无论是袁绍胜利,或者是曹操胜利,当他们平定北方后,在战略形势上一定是中以南阳为基地,准备平定荆州,东以合肥为基地,平定吴地。所以北方军队南下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就是战争的地点和时间。而根据地理分析,如果合肥方向北军南下,那应该在牛渚宕渡长江,而吴军的主力分散在两个方向,就是牛渚宕方向驻守一定的兵力,所以从那里很难南下。而另一支兵力就是周瑜所在巴丘距离吴的枢纽柴桑太远,而且巴丘的主要敌人是刘表的军队。所以曹操在选择战争方向将选择内乱的刘表的荆州,而不是团结的吴。鲁肃在确认了曹操南下的方向就认为曹操将和吴在荆州进行决战。所以在那时,鲁肃就确认了一定要和曹操决战,所以他有“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其实鲁肃认为在荆州曹操和吴必然有一战,但时吴面临的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他的兵力很少,而如果有刘备的兵力协助,则在兵力上和曹操可以有一争。如果以当时的战争形势分析,曹操虽然军队多,但对荆州的地理很不熟悉,比如他的军队误入云梦泽,让吴的军队早了占领有利的地形。其次,曹操的部署军力上,在不能应用大规模骑兵的乌林处部署军队,而且在合肥方面部署一支虚兵,没有延大洪山东路南下取夏口等都是战略错误。(本人注:其实从地理上分析,赤壁之战,曹操是犯了很多的原则性的错误。首先是战略方向不明,曹操玄武做水军,目的是征服荆州,而非吴。战争准备不足,在战前,对战争地理不明,误入云梦泽等和根本没有利用骑兵优势去占领武胜关和夏口。战争部署上因为前两点,而显的很轻敌,在合肥布虚兵,反而在不利曹军的乌林驻防(四面环山,利火攻)。战争方向混乱,曹操的目的应该是柴桑,切断周瑜和孙权的联系,但是他的兵锋应该是走大洪山东路南下,攻击蕲春,切断江夏和柴桑的联系,由赤壁东进,配合合肥西向的军队,三路合击才可以。而曹操犯了很多的错误,让周瑜有了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大胜。)所以鲁肃极力劝孙权抵抗,并让周瑜回来劝说。   战争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战略形势一定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战后的形势分析,东线的合肥,中线的襄樊依然在曹操手中。所以从战略上,襄樊依托南阳基地,汉水天险,桐柏山,合肥依托巢湖,曹操的战略形势依然是很主动的。   可是吴的将领在战争胜利后非常的激动,但他们迷失了战略的方向,而这时只有鲁肃可以明显感觉到曹操的阴险和曹操可以利用赤壁渔利。鲁肃从战略的高度来观察战后的形势,就是曹操退出南郡是非常非常妙的棋。曹操以非常老练的手法来处理战后的得失,他在南郡用了驱虎吞狼,或者说是两虎竞食之计,巧妙的拆散了孙刘联盟,而后利用他们的矛盾来削弱两家的力量。战争的关键是政治的延续,土地,人口失去可以重新得到,而政治联盟拆散就很难建立,秦统一六国关键就是拆散了六国脆弱的政治联盟,导致六国亡在自己手中。曹操的形势是夷陵失去,对南郡是东西的夹击之势,所以退守襄樊。保持对荆州的势的战略主动。让孙权和刘备在荆州进行争夺,因为曹操的退出在荆州保持了政治和军力的真空,而短视的吴如果拆散吴刘联盟,以刘备在荆州有近两万多的军队,而吴不过有三万的军队,两方在赤壁都有曹操的残兵,所以在军力上相似,所以他们的争斗一定会很激烈,当他们两方都争斗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曹操在大军南下渔利,那对吴就很致命的结局。所以清醒的鲁肃认清了曹操的奸计,而且他也遇到了和他一样有清醒头脑的诸葛亮,结果他们两个让这个大的真空平静的补充了。曹操看见他的谋略没有见效(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也利用这个缓冲去平定马超和张鲁了。其实曹操机谋之深,实为天下雄者,当之无愧,他在翼州用这招平定了袁家,在山东平定了刘备和吕布,可惜在赤壁他遇见了诸葛亮和鲁肃。   天下权谋皆非当时可谈,吴很多的人很难理解鲁肃的谋略。不过后来鲁肃的谋略之深,实令人敬佩。   鲁肃在战后分析了孙权的形势,其实孙权和刘备平分了荆州,从本质上孙权的战略形势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因为从合肥的骑兵依然可以南下。然而吴的将领却要去取蜀,现在看起来,无疑是抱薪救火,在吴的兵力不多的情况下,越过刘备,去取蜀地,和自杀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刘备反而可以利用吴在蜀的败兵得利(吴军胜,刘备可以切断他们)。不过以周瑜之谋,他的目的是灭刘备,根本不是要去取蜀地。可是刘备在荆州根基很稳,非一日可图。可以说如果吴想在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猛将谋臣的情况下取荆州,简直就是难以想象。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让刘备去取蜀,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当刘备得了蜀地,“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鲁肃不愧是天下奇才,他真是用尽谋略为他得主公。以当时的形势,刘备已经被推到了对抗曹操得第一线,鲁肃分析当时的形势就是荆州可以被吴得了,只是什么时候取得的问题。但是以吴的力量看,吴在东线因为争夺淮南而牵制了很大的兵力,而且内部纷争很大,而且山越也不是很稳定。所以当时夺取荆州并不是时候,但我们看鲁肃对关羽很象羊牯平定吴前的情况(羊牯未平吴,因为西凉用兵,鲁肃未定荆州,因为淮南未定)。鲁肃给孙权大策中“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是“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他认为淮南不可促图,而荆州也要根据形势而图。所以他在和关羽的对话中可以说态度一变: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鲁肃就是利用刘备的刘璋的争端来为吴牟利,他分析如果刘备平定刘璋,那刘备一定要北进,而北进就一定和曹操对决,而和曹操对决,就可以让吴牟利。鲁肃认为天下大势,势力的均衡非常关键,因为吴的内耗和淮南缺少缓冲导致吴在战略形势上并不占有优势。所以与其发展自己的力量,还不如消耗其他势力的力量,来达到制衡的目的,其实鲁肃对刘备集团的很了解,他利用刘备和刘璋集团的争端来为吴牟利。(我自己认为,其实这些谋略家谁都不是苯人,他们不会轻易放任刘备轻易取得蜀地的,肯定要从中牟利。呵呵)   从总体上看,鲁肃在关键问题上总是站在战略高度去统观全局,他总是可以在问题萌发的初期看出问题的发展。而且他遇见孙权这样的在关键问题上的并不糊涂的主人(孙权可以说对鲁肃是每次必听,信任甚至超过了他最喜欢的周瑜)。可以说是君臣汇集。在孙权初期,他给孙权解惑,在赤壁前期,他联合刘备并劝孙权抗战,在赤壁后,他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维护政治同盟,让力量接近的吴刘联盟没有破裂。当刘备取蜀,他认为可以取荆州,以完成他的志向。鲁肃死后,给吴留下了非常主动的战略的空间,就是刘曹互攻,而吴即可以争夺淮南,也可以夺取荆州,他不愧是天下的奇才。 。

热心网友

鲁肃.其实他比孔明还早提出联合抗曹,三足鼎立的战略论断.历史上,鲁肃并不是诸葛孔明草船借箭,关羽单刀赴会的衬托物.其实他是东吴孙权的心腹之臣,顶梁之柱,前可以比周瑜,后可以比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