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知道健全人格是什么意思? 还有就是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它和健全人格有关系吗?谢谢大家!!请大家告诉我^^

热心网友

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或者说应有良好的个性。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个性)呢?简而言之,是指人格结构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个性。作为健全的人格,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点: 1。有助于事业上的成就的取得。 2。有助于心身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更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环境。 4。有助于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人格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一个人的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实际上,秉性即个性还是可能改变的。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要时刻注意自身美好人格的塑造。“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厚德载物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摇篮。

热心网友

人格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广。常常听说,某人的人格高尚,某人的人格卑鄙,这是从道德的观点,给予某人的一种评价,相当于“品格”的意思。它只能表述人格概念的一部分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则大大地超过了品格的范畴。它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个性”。“人格不同,犹如其面”,指的是每个人不仅在相貌上不同,在脾气上、能力上、兴趣和爱好上、对待自己以及对待旁人的态度上也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具的人格特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譬如说,有的人热情爽朗,好说好笑,喜欢结交朋友;有的人沉闷话少,好静不好动。有的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对什么都不在乎;有的人则谨小慎微,唯唯诺诺。有的人灵活善变,因而适应力强;有的人则忠厚老实,固执古板。在脾气上,有的人粗鲁暴躁;有的人柔顺娴静。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从容不迫,沉着镇定,刚强坚毅;有的人却张惶失措,缺乏主见,懦弱自卑……这些都代表着人格的不同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格特征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就其总体而言,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那些开朗灵活、好说好唱的人,适合于搞文艺及社会活动;而那些文静沉默、谨慎执着?quot;屁股坐得住"的人,就适合搞科学技术及研究。也就是说,每一种类型的人格特点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人的能力。况且,不少人的人格是处于混合状态,即属于“中间型”。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人格表现。至于人格的形成,目前认为,固然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前提,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起主要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这就像优良的种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毛病,都会妨碍小苗的成长。当家庭气氛紧张、学校教育不当、社会风气不良时,就有可能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一般说来,青年的后期,人格的基本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刻。此时,应该客观地分析一下他们的人格特点,发现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及时地采取措施。健壮的体格,可以抵御各种躯体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全的人格,可以抵御各种心理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壮的体格,要靠坚持不懈的锻炼方能获得;而健全的人格,则也要靠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陶冶和锻炼。一个人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