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肝炎,乙肝,肝硬化症状及区别2 转氨酶在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它的高低有什么区别?

热心网友

一般来说,肝炎的预后大多数是良好的,患了急性肝炎可以顺利恢复.肝炎一般不会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不过,确实有乙型肝炎病人长期不愈,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国外有报道,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200倍以上。95%以上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是由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演变而来的。许多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只有一部分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人仅仅是少数。预防治疗乙型肝炎固然...

热心网友

一般来说,肝炎的预后大多数是良好的,患了急性肝炎可以顺利恢复.肝炎一般不会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不过,确实有乙型肝炎病人长期不愈,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国外有报道,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200倍以上。95%以上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是由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演变而来的。许多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只有一部分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人仅仅是少数。预防治疗乙型肝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采取单一措施未必能解决问题,应该通过综合的措施预防乙型肝炎慢性化,防止硬变的发生。例如患了乙肝应尽可能早治疗;尽可能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有害的物理因子刺激,减少X线和放射性物质对肝脏的照射;应尽可能减少和及早治疗各种感染,避免各种创伤和手术。麻醉、手术创伤都对肝脏功能恢复不利,必要时应尽量选择在肝功能恢复后再做手术。应避免饮酒,特别是嗜酒。发展成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病毒的原因之外,食物中的黄曲霉素、饮水中的亚硝胺含量过多,密切接触某些金属,如铂、铜、锌等,都与肝硬化和癌的发生有关系。对肝炎患者,谷丙酶长期不恢复正常,除考虑肝炎病变之迁延反复外,还应该想到脂肪肝的可能。近年观察一部分肝炎患者,由于长期摄取丰富的营养,体重逐渐增加,症状虽减轻甚或基本消失,但体力反而下降,肝功能亦不恢复,甚或脂肪肝形成。故对肝炎患者的治疗,在一定时期休息及营养确甚重要,但过长时间的或片面地强调休息及营养,以致摄取过多,消耗过少,未必有益。如果用药种类太多或用药时间太长,有时还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因为多数药物都在肝脏内处理,经常用多种药物及长时间的治疗,则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因此,对于长期轻度谷丙酶升高而又无体征变化或其他肝功变化的患者,除一般生活上注意及定期观察外,不一定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人们对转氨酶存在各种错误认识,认为转氨酶升高就是肝炎;转氨酶异常就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比等等。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转氨酶水平正常与否,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好坏。如以下几种情况:转氨酶正常,肝脏损害存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指标一直是阳性,但转氨酶从来没有升高过。对这样的病人做肝脏活组织检查却能发现肝脏炎症反应很严重,有的已经发生了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转氨酶很高,是一时性的肝损害 比如服用某种对肝脏毒性较强的药物,停药后就恢复到正常。大多数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在发病期转氨酶很高,经过短期休息和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一次性大量喝酒也会有类似现象。转氨酶不高,黄疸很深 有三种情况:一是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做肝功能检查时血液胆红素很高,而转氨酶不高,可见于胆管结石、胆道和胰头周围的肿瘤患者。二是重型肝炎,患病早期,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胆红素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胆红素越来越高,转氨酶反而下降及至正常,这是病情严重的信号。三是瘀胆型肝炎,以肝内小胆管损害为主,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比如各种少数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等。转氨酶正常,肝病已晚期 某些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肝功能很糟糕,但转氨酶却正常。不少人因为有了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体检时发现其它异常才得知原发疾病,隐源性肝硬化是其中一种。转氨酶长期异常,但水平不高 多见于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后的酒精性肝炎等。转氨酶水平大多在100—200单位之间,小于100单位的慢性肝炎病人最需要重视,因为这类病人人数最多,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转氨酶轻度增高的脂肪肝 患脂肪肝转氨酶一般不超过100单位,这种人一般体重超标,这与饮食结构不当、饮食无量、嗜酒无度、缺乏运动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