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暑伏自夏至日当天起算,对吗?是不是伏天总是40天?

热心网友

伏天的计算,是以节气为参考,以干支记日来定位,具体做法是: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今年夏至为6/21,是丙子日,第三个庚日是7/15,庚子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是7/25,是庚戌日,为中伏,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8/14,庚午日,为终伏.自初伏日起,至终伏日止,一般为30天.则伏天为40天.(今年就是)而有的年份,如1991年7/19初伏,7/29中伏,8/8终伏.伏天为30天.录"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终伏.故谓之三伏."

热心网友

姑苏的对

热心网友

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夏至三庚便数伏".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六个庚日是末伏.是谓"三伏".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五十一天,夏至到立秋是四十五天,故有"秋后有一伏".

热心网友

每年从夏至以后第3个庚日开始入伏,叫做“初伏”(或叫“头伏”),第4个庚日以后叫“中伏”,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 每一庚日10天)。 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伏为10天,但是如果夏至以后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   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热心网友

不对.入伏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开始算起,比如今年的"大暑"是在公历的7月23日,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入伏.平年有3个伏,闰年有2个中伏,一共4个伏,每个伏10天.根据农历的纪年,每年的入伏时间从公历上看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