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 ————鲁迅从上面的名言中提炼一个中心,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热心网友

 小时候跟父亲去钓鱼,父亲静静地蹲在河边,一边抽着烟斗,一边盯着水面上的浮标,那样子极像耐心十足的水鸟等待着猎物。我一会儿提起自己的钓杆检查钓钩上的蚯蚓是否被鱼咬掉,一会儿又将钓杆移到别处。结果,每次父亲都钓到许多的鱼,而我总是连一条小鱼都钓不到。父亲说我没有耐心,不是钓鱼的材料。时间久了,我也就放弃了钓鱼。   一个人没有耐心是做不成任何事的。没有耐心的人往往不能对某种事物或某项工作保持长久的兴趣,也就缺少恒心,当然他也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试想,一个人如果耐不住寂寞,做事不专一,又怎么能取得好成绩?   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性急的人往往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躁冒进,结果被碰得鼻青脸肿,给人徒添笑柄。   动中求静,静中有动,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耐心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多一些耐心,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

热心网友

鼯鼠的本领   田野里有一种小动物,名叫“鼯鼠”,也有人把它叫做“硕鼠”。它有五种本领:会飞、会走、能游泳、能爬树、又会掘土打洞。但是,它虽然都学了这几种本领,却一种也没有学好。说它会飞吧,飞得不很高;会游泳,却又游得不远;爬树呢,又爬不到树顶;走,又走不太快;掘土打洞,也不能弄得很深。(据《荀子》)  鼯鼠名义上是学会了五种本领,可用起来时,却一样也不中用。这哪里能说它有本领呢!看来,对于如何学习,鼯鼠的教训当记取。  诚然,学习要尽量广泛些,这样才能博采众长。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所成的人在这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苏轼说:“读书万卷始通神。”鲁迅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高尔基说:“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如果一个人只是满足于某一方面的知识,那就会成为井底之蛙。那种孤陋寡闻的人在人生与事业上就难以有所作为。  但是,学习不能一味求博,还要注意专。这正如俗话说的:“殊业有专攻。”苏轼曾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郑板桥也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远多,徒多徒烂耳。”鲁迅也指出:“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做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邹韬奋更明确指出:“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这些真知灼见其实是他们自身学习经验的总结。君不见,许多有成就的人不仅是知识渊博的人,而且还是学有所专的人。如果一个人学习只注重博,而不求专,那最终也将一无所成。  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要“讲学习”,我们有些同志虽说也能自觉加强学习,然而由于好高骛远,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结果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不深不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影响到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的不良学风。江泽民同志在今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的讲话中,曾谈到端正学风的问题,他强调指出:“要坚持学习一般知识与学习专门知识的统一。”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每个人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也是如此。因而,我们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把“博”与“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热心网友

人品是本 笔者曾认识一位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专业水平、业务知识都相当不错的人,尽管那时不太时兴用“人才”之类的词来表扬一个人,但该仁兄隔三差五地总会因某一些方面成绩显著而受到领导的表扬。可很遗憾的是,这位仁兄有才却无品,平日里鹤立鸡群般地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家伙看他的确都有几把刷子也就认了,可他却变本加大厉地动不动便叫同事是“猪”,是粪坑里没有思想的蛆虫。于是很快,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默契”的圈子,凡是他开口,无论大事小事,一律给软钉子,结果,领导只好给了他一句“有才无德“的评语让他下岗了事。 人才的人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权衡一个人是否真正是才,是否担当得起“才”这个称谓的原则问题。一个人的才能是一个智慧知识能力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没有相关的“才能”,就不能胜任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专业的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可是,还有一个道理却和这道理一样重要,在我国哪怕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他倘若轻视人品的自我修养和塑造,他绝对成不了“才”。人品与人才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借势。好人品与好人才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对于一个人是否为社会所用,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吧,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众人眼熟耳详的人才,可是他要是没有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默默无闻搞研究的人品,他能有今天的成功吗?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某些“人才”,某些以“才子”自居的人,动不动就显出“我是XX,我怕谁”的生猛模样;动不动说这个人是阿斗,那个人是阿Q;更有甚者,赌博、嫖妓、酗酒无所不为。试想,这样的“人才”能不让人敬而远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