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可以找得到。

热心网友

卡农原来的意思是“规则”,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前半部分是齐唱,后半部分是二部轮唱,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模仿第一声部的旋律,两声部此起彼伏,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生动地刻划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健儿的高昂斗志和豪迈气概。轮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农,此外,还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种不同的高度进行模仿的卡农,也有反行模仿的卡农,把旋律的节奏扩大一倍或缩小一倍进行模仿的卡农,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卡农。巴赫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叫做《戈尔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除了第3变奏是同度卡农外,其余八个变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进行模仿。现以其中的第6和第12变奏为例。第6变奏是移高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包含三个声部,上面两个声部互相模仿,下面一个声部是不进行模仿的自由声部。第一声部隔开一小节把第二六部的旋律移高二度进行模仿。这种移高或移低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叫做“二度卡农”。第12变奏是四度反行卡农,也包含三个声部,低音部也是自由声部。所谓四度反行卡农,是说模仿声部把原来的旋律移低四度,并且采取反向的进行。也就是说,原来的旋律向下二度,模仿声部就向上二度,原来的旋律向上二度,模仿声部就向下二度,以来的旋律向下四度,模仿声部就向上四度。反行的旋律就象是原来旋律的水中倒影,所以这种卡农又叫“倒影卡农”。卡农可以用作小型乐曲的独立形式,也可以作为较大的作品中一个组成部分。海顿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小步舞曲。其中第一部分是形式非常严谨的卡农,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一个声部;中提琴和大提琴也是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二个声部。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严格地模仿第一声部的旋律,象影子跟着人一样。两声部演奏的是同一个旋律,但始终参差一小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结合。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采用了法国普罗封斯地方的一首圣诞歌曲《三王进行曲》作为主题。主题庄严宏伟,和声丰满,用主调音乐的写法,由全部乐器奏出。紧接着用复调音乐的写法来发展这个主题,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旋律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齐奏,两拍以后,大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进行模仿。前面主调音乐部分是用和声衬托旋律,后面复调音乐部分则是两条相同的旋律线,一前一后,互相呼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是一首回旋曲。回旋曲的主题是用卡农手法写成的。卡农的旋律是一支真挚谆朴、亲切动人的歌,由钢琴和小提琴隔开一小节互相模仿,象一首轮唱歌曲。主题一共出现了四次,也就是说,这首回旋曲包含四个卡农,分别出现在A大调、升C大调、E大调和A大调上。主题与主题之间,共有三个中间部分,最后以尾声结束。卡农原是古老的声乐形式,十五、十六世纪的作曲家用卡农手法作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声乐作品。十六世纪比利时作曲家拉索的合唱曲《回声》,是一首用模仿声部来描绘空谷回音的卡农,四个合唱声部和四个独唱声部互相进行模仿,结合得非常巧妙。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如贝多芬的歌剧《费台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剧中叙述西班牙贵族青年弗罗雷斯坦被狱官皮查罗诬陷下狱,他的妻子雷奥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台里奥,到监狱里去做典狱长罗可的助手,俟机营救丈夫。罗可的女儿马采里娜看中了费台里奥,罗可也同意他们的结合。雷奥诺拉为此感到内心的隐痛。这事引起了邪揆诺的妒忌,他一心想追求马采里娜。在这首四重唱中,四个人先后唱着同一个旋律,表现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马采里娜唱道“事情多么神奇,怦怦心跳不已,他爱我,没有错,我将幸福无比。”雷奥诺拉唱的是:“冒着多大风险!希望很难估计!她爱我,没有错。心里痛苦无比。”罗可唱道:“她爱他,没有错,姑娘,他属于你,一对年轻伴侣,前途幸福无比。”雅揆诺唱的是:“憋着一肚子气,父亲已经同意,我真没有办法,事情不可思议。”女高音马采里娜第一个唱,八小节后,另一女高音雷奥诺拉接着唱,男低音罗可和男高音雅揆诺,也都隔开八小节依次进入。最后,四个声部同时结合在一起。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对朋友连斯基和奥涅金变成了仇人,他们在决斗之前,唱了一首卡农,表现在感情上有了裂痕的一对朋友的共同想法。唱的是同一条旋律线,但男高音连斯基比男中有奥涅金高了三度,奥涅金比连斯基迟了两拍,歌词是相同的:“仇人!只为了渴望鲜血,难道就此分崩离析?难道说我们没有一同吃过饭,从没有一同思想,一同行动?可是今天好象是不共戴天之仇,大家都默默低头,彼此无情地等待死亡。啊!我们是否趁着手上还没有染着鲜血时,和气地一笑,就此走开?不!不!不!不!”Canon in d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後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所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这首曲子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还曾数度刷新流行乐团披头四「冲榜」的速度。它很神奇,因为很多人也许念不出曲名,可是却能把旋律哼完。从电视广告、广播、婚丧喜庆、拔牙看病、百货公司、书店、饭店、手机铃声下载,甚至连流行歌手伍思凯的歌,你都听得到「卡农」。所以说,古典音乐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流行歌,可真的是一点也没错。 。「卡农」全长仅五分钟,虽然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却让帕海贝尔一辈子名留古今,如果他还在世的话,那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旋律简单朴实,可是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低音部只有八个音符组成同一组旋律,从头到尾重复了28次,不但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

热心网友

从前练指法的时候就练卡农